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们这里收治的病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患有重症结核,或由结核引发的致命并发症。”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病区(ICU)病区主任、主任医师俞朝贤介绍,很多病人都是从大湾区各大医院ICU转过来的——当结核与多器官衰竭同时出现时,这里往往是患者最后的希望。
紧急拆弹:广深接力抢救血管瘤患者
7月中旬,一场跨越广深的生死接力在夜幕中上演。50多岁的李先生(化名)因反复大咯血,在深圳连续两次进行介入手术止血都失败,生命进入倒计时。
“病人送过来时,咯血总量已经超过500毫升,就像体内有个关不上的水龙头,我们也担心他撑不过24小时。”俞朝贤回忆说。当晚,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主任医师李德宪迅速组织多学科团队紧急集结。追问患者病史发现,李先生之前患过肺结核,导致其肺部结构严重破坏,常规检查已无法解释其凶险的出血原因,ICU团队果断扩大血管探查范围,最终在患者锁骨下动脉揪出一个直径近10厘米的巨大假性动脉瘤,“这个位置太特殊了,这个大瘤子导致患者的血管壁薄如蝉翼,如同随时会爆的‘炸弹’,常规支架根本无法处理。”胸科医院ICU团队开始调动全广州医疗资源,向其他医院的血管外科顶尖团队求助:“我们暂时保住了患者的生命,但还有一场硬仗要打,那就是安全拆除这颗‘炸弹’。”
与此同时,另一场战斗也在ICU内打响。一名因结核入院的中年男性,突发抽搐昏迷。一查血钙浓度竟高达4mmol/L(正常值约2.2-2.6mmol/L),严重的高钙血症正疯狂攻击他的神经和心脏。ICU团队迅速启动血液净化治疗,给他的血液做“深度透析”。数小时后,患者血液钙浓度回落,病因也随之锁定:结核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核共病引起的危重病例。”俞朝贤说。
拆解“结核魔盒”:医生常面临三重挑战
这些惊心动魄的抢救现场,正是广州市胸科医院ICU区别于普通综合医院ICU的核心战场。“我们这里收治的病人,大多数都是从别的医院转过来的危重结核病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又危险的特征,那就是患有重症结核,或由结核引发的致命并发症。”
俞朝贤坦言,带来的挑战独特又严峻:
1.“烂肺”上的战争:近半患者是结核治愈后的“结构性肺病”患者——肺组织因结核导致结构性破坏,形成空洞、支气管扩张、毁损肺、疤痕等。这些伤痕累累的肺,极易感染且难以控制,一旦引发呼吸衰竭,脱机难度远超普通肺炎。“很多病人进来时,肺功能已像破败的风箱。”
2.“隐形炸弹”制造者:结核感染及后续的慢性炎症,会悄然侵蚀血管。像深圳患者李先生那样的致命性血管病变(如支气管动脉瘤或罕见的大血管假性动脉瘤),在结核继发病变中并不鲜见。
3.药物“双刃剑”:某些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可能带来比较大的副作用,比如血小板骤降、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急性损伤……这些治疗引发的危象,同样是ICU的救治重点。
这三类交织着结核阴影的重症,构成了该院ICU鲜明的“专科底色”。其救治难度直观体现在关键指标上:该科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常年稳居6.0左右。“在同类型ICU里处于较高水平。”俞朝贤解释说,“CMI值越高,意味着病种越复杂、资源消耗越大、救治难度越高。结核重症,就是这样的‘硬骨头’。”
顶尖设备+结核专科经验,为患者续写生命
面对这些复杂挑战,广州市胸科医院ICU配备了不逊于顶尖综合ICU的“武器库”:从救命神器ECMO(人工心肺机)、PiCCO(智能血流监测仪),到各类高端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但更关键的是,他们将这些技术与结核专科知识深度融合,发展出独有的救治策略:
“狙击”细胞因子风暴:针对结核诱发的严重脓毒症,团队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实践“早期细胞因子吸附”技术。如同在免疫系统失控的“风暴”中精准狙击,这项写入全国专家共识的技术,显著提高了这类患者的生存机会。
血液净化“组合拳”:面对药物性肝肾损伤或致命性电解质紊乱(如高钙血症),团队能娴熟组合多种血液净化模式(CRRT、血浆吸附等),为受损器官争取恢复时间。
负压病房里的守护:对具有传染性的活动性结核患者,ICU设置了专门的负压隔离病房。室内气压低于外部,确保带菌空气不外泄,为高风险救治筑牢安全屏障。
这里的医护人员,都需经历双重淬炼:既要掌握重症医学所有前沿生命支持技术,又必须深耕结核病领域,能在复杂的感染、后遗症与药物反应中精准辨证。在医院ICU工作了20多年的李德宪强调:“结核重症患者往往基础条件差、免疫力低下,这要求我们每一步决策都得更精细、更个性化。”
关口前移:在死亡线上筑起堤坝
“在大众的印象里,ICU或许是一个充满冰冷仪器和紧张氛围的地方。但实际上,ICU更像是一座守护生命的堡垒,是现代医学为重症患者开辟的希望之路。”李德宪说,为了有效提升重症患者生存率,该院ICU团队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全力推动救治“关口前移”:
1.院内预警网络:推广简易危重症评分系统,当普通病房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异常超标,系统自动触发预警,重症团队提前介入评估,避免病情滑向不可逆的深渊。
“等患者器官衰竭时再送ICU,死亡率自然居高不下。”俞朝贤解释说,若提前24小时干预,重症结核死亡率有望大幅降低。这套预警模式已被写入国家最新诊疗共识。
2.“数”说风险:依托近万例结核重症病例数据库,团队正着手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未来目标是通过信息系统实时抓取患者数据,智能识别潜在危重症,实现超早期干预。
3.全国协作定义标准:作为核心成员正参与制定首部《重症肺结核诊治专家共识》,为全国同行提供早诊早治的“路线图”。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饶逸、周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