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何瑞琪、夏强
位于黄埔区文冲街的洋城特惠店慈善超市。
位于增城区永宁街凤凰城第二社区的“邻里学堂”。
民生微实事 大家齐参与
一个社区特惠店,将慈善超市开到“家门口”;一面“微心愿”墙,变成凝聚温暖社区情的一道风景线;一间邻里学堂,公益特色课程开到居民心坎里……
与邻为友,守望相助。在广州,一桩桩办到实处的“民生微实事”,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的面貌,成为凝聚人心、传递温暖的重要载体。
从社区书屋、慈善超市、音乐厅、“邻里学堂”到乡愁展示馆,从邻里集市、小区论坛到客厅艺术汇,“民生微实事”带动建强一个个家园文化品牌,让社区更有暖意,让城市更有温度,也让街坊更有幸福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夏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杨耀烨
黄埔 慈善超市撬动社区治理大能量
“这个店办得真好!开在楼下,菜又便宜,还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就业,我们经常来帮衬。”刚从洋城特惠店慈善超市走出的瑞东花园居民陈伯,提着一捆新鲜的豆角,满脸笑意地说。
这个居民交口称赞的慈善超市,和一般的社区生鲜门店截然不同。去年6月通过“民生微实事”撬动社会资金19.8万元提档升级后,面积从20平方米扩充至85平方米,门头换上了清新的薄荷绿色,店内墙面点缀着生动活泼的手绘卡通形象,整体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门店虽小,但从调料、零食到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仔细一看,还能发现茶叶、家纺、工艺品等少见的品牌,给人一种“淘”出惊喜的乐趣。原来,店里销售的许多物件来自15家共建企业的直接赞助,可用于公益销售。
慈善,是这间超市的“关键词”。每日,超市都会提供不少于10份新鲜蔬菜,供困难居民凭爱心领菜券免费领取。店面的手绘由广州航海学院学生帮忙绘制,而一面“微心愿墙”不定期更新,吸纳更多爱心人士前来相助。涓涓善意,汇聚成河,直接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
在超市当收款员的娟姐(化名)就是受益人之一。作为一名残疾人家属,她做过月嫂、进过工厂、当过销售,现在在“家门口”能找到一份能照顾家庭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今天上完早班,下午就回去在家里干家务,工作生活两不误。”
如今,慈善超市共有5名店员,其中4人为家庭困难人员。店员一职可作为过渡性工作岗位,帮助受益者锻炼社会技能,如今已累计帮扶78人次。超市的月营业额为80000~120000元,店员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居民们也乐意光顾这家店,一是便宜,二是慈善。
“慢慢来!这边排队!”郭佩仪和谢秀丽两名社区居民在现场维持秩序,她们既是志愿者,也是慈善超市的“熟客”。在这里,志愿服务不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可以兑换的“货币”。
“比如维持秩序的志愿服务,1小时可以兑换1积分,相当于1元,攒够后就能兑换生鲜、手工品及其他生活物资。”瑞东花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梁燕桃说。截至目前,文冲街道注册志愿者约7000人,累计兑换2.5万服务小时。
采用“公益+商业”的创新运营模式,慈善超市不仅实现收支平衡,每个月还将盈利的20%存入社区公益基金,如今已筹集19万元,全部用于回应困境群体的需求。这个能实现自我“造血”的社区慈善超市,不仅能让困境人士受益,更能激发整个社区的慈善正能量。
黄埔区在开展“民生微实事”时,以群众意见为出发点、落脚点,亮出“一码、一卡、一图”:项目征集二维码、项目评价卡、工作成效对比图,集中发放民生微实事问卷,共计收集群众需求、建议约23万条。
黄埔区
黄埔区为办好“民生微实事”,实施审批权限下放,项目实施由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决定,大幅缩短审批流程,最快1天内即可完成审批;大幅缩短实施时间,服务类项目1个月内完成、工程类项目3个月内完成,项目平均实施时间约为15天。
增城 “邻里学堂”激活社区治理“邻聚力”
“半个月的夏令营课程只要9.9元,上哪找这种好事!”回忆起去年暑假社区开办的幼小衔接公益课,增城区永宁街凤凰城第二社区居民郭启瑞忍不住感慨道。
作为双职工二孩家庭,托育成了平日里忙着上班的夫妻俩的“老大难”问题。一听说社区要推出夏令营,郭启瑞飞速抢下名额,让正在上中班的二娃参加。“而且课程内容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太超值了。”郭启瑞说,夏令营不仅有专业的老师和教育团队授课,同时还有写字、画画、剪纸等课程。
让郭启瑞感慨不已的暑期夏令营,是凤凰城第二社区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五好邻里”计划。通过挖掘社区“五老”、专家学者、手工艺人等能人组成“邻里公益讲师团”,同步开设非遗手作、暑期夏令营、益智科普等“邻里学堂”课程。
“线上推出的30个名额一下被抢完,开课后好多没抢到的家长也带着孩子来听课。”凤凰城第二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吴家玲告诉记者,火爆的暑期夏令营背后,是社区认真倾听居民真实需求,根据收回的102份有效问卷,超过80%的家长迫切需要暑期托育服务。
事实上,火爆的夏令营活动只是凤凰城第二社区实施“五好邻里”计划的一个缩影。据吴家玲透露,目前讲师团共有58人,累计授课近100节次,服务居民超6000人次。除了打造“邻里学堂”,构建近邻互助“服务圈”外,社区还拓展实施“五好邻里”计划,壮大睦邻共治“朋友圈”,带动辖区近30家企业、社会组织承接10个公益项目,撬动社会资金逾30万元;组织党员、律师等20多人组成“邻里智囊团”,搭建“邻里好商量”议事平台,推动小区畜养家禽、电动车飞线充电等矛盾有效化解。
一场精彩、火爆的夏令营活动,生动呈现了“邻里学堂”这一创新实践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分量与号召力。在吴家玲看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堂搭建起交流平台,打破居民间陌生感,邻里街坊一起学习、互动、协商,互帮互助,有效激活了社区治理“邻聚力”。
增城区持续推进人文教育提质类“民生微实事”,创新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真正把实事办实。
在增城区荔城街锦绣社区,过去功能布局杂乱、树木绿化不足、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锦绣公园,升级改造为锦绣惠民主题公园,同时根据群众意见打造全新庆丰文化舞台,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休闲的新地标。
人文教育提质类“民生微实事”要办得好,要找到最为合适的载体,如社区书屋、慈善超市、音乐厅、“邻里学堂”、文化大舞台、客厅艺术汇等,形成精准面对所需人群的发力点。增城区也探索了许多合适的方式,让城市的幸福感在细微处升腾。
增城区
增城区坚持把民生微实事作为基层党建“一号工程”,打造“增心办·城相伴”民生微实事品牌,实施服务群众“1+1”行动(支部一件事、党员一件事),推动1700余个项目落地见效,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