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腾讯云王前:成熟好用,开放兼容,助力政企行业数字化融合创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腾讯云王前:成熟好用,开放兼容,助力政企行业数字化融合创新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4-06-20 13:57

  政企行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了自主创新浪潮的前列。

  6月18日,在腾讯云融合创新大会上,腾讯云副总裁王前表示,腾讯云不断整合产品和技术,从优政、惠民、兴业三大方向,助力政企行业的融合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目前,腾讯已助力30+部委、20+省、500+市县数字化转型,为全国11亿用户提供近3000项移动政务服务,为2000万企业提供超过100万项数字化服务。

  强化产品技术硬实力,满足融合创新高阶需求

  政企领域各行业数字化阶段有所不同,面临的融合创新落地应用需求也有所不同。王前认为,融合创新体系不仅要可用,更要好用;既要满足云原生的服务能力,又要兼顾本地化的诉求;既要顺利实施,又要保障业务持续高速、平稳的运行。此外,在产业的未来发展中还要兼顾开放适配性及创新迭代能力。

  为了做好产业数字化的服务,腾讯云坚持投入自研,不断提升产品技术硬实力。过去八年,腾讯研发总投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六年研发投入总额超过2696.54亿,面向各行业提供了超过 400 款自研云产品服务。目前腾讯自研通用大模型混元已拓展至万亿参数规模,在600多个腾讯内部业务和场景中落地测试。同时,腾讯自研的训练和推理框架、腾讯新一代HCC高性能计算集群及自研星脉网络,也将为大模型训练和应用提供高性能、高带宽、低延迟的算力支撑,节约算力成本。

  融合创新深入行业、实战历练,助力实现优政、惠民、兴业

  政务、金融等领域,在融合创新进程中起步最早。目前,腾讯在政务领域落地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融合创新云平台。中国TOP 10 的银行中,有7家都在使用腾讯云数据库TDSQL。经过了金融核心场景的的真正历练,腾讯云数据库TDSQL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型关键基础设施。腾讯云还沉淀了一套应用迁移的完整流程和工具,在国家国有银行、大型国有集团中,实现了 Oracle 极致兼容、CentOS原地迁移,最大程度降低迁移成本。

  优政的核心价值是惠民。越来越多的惠民服务承载于小程序、APP,需要互联网云原生技术与本地化服务形成融合支撑。腾讯以长期积累的云原生实践和公有云产品能力,结合行业需求,融入到政务自建系统中,不断优化用户服务体验。例如,广东省政务云PaaS平台,连接广东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支撑“粤省事”等50+省直单位业务系统稳定运行。目前,粤省事注册用户突破1.81亿,上线了高频民生服务2472项,业务量累计超过88.9亿件。

  此外,按照国家“数字湾区”建设部署,腾讯上线“湾事通”小程序,首批上线服务超过130项,涵盖出行、通关、通讯、支付、求职、吃住游等方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服务对象将近9000万,以数字化助力“畅游湾区”。

  兴业方面,大型国有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融合创新的排头兵,腾讯不断深入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深水区,提供系统性支撑和服务。在能源领域,腾讯积极参与“数字南网”建设,通过运用TKE、TBDS、TCE等产品助力南方电网国产云平台能力搭建,纳管上千台服务器,提供上万台云主机,支撑几百个业务应用。同时,腾讯也为南方电网大数据基础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数据统一管理、统一口径、协同变更,让优质的数据环境,成为南网国产系统建设和业务发展的有力基座。

  此外,腾讯云坚持开放共赢的态度,不断扩大生态合作伙伴朋友圈,目前与超过 11000 家伙伴,形成了400多个解决方案,覆盖30多个行业,不断完善内外部生态体系,深入行业做好服务。例如,老牌的IT集成商南天信息,和腾讯云携手搭建了一支能够为全行业客户,尤其是金融行业提供复杂方案整合能力和整体交付能力的“铁军”,陆续服务50多个重量级金融客户以及其他行业客户。

  创新将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面对新技术的爆发,腾讯还将以不断优化的产品和技术能力,发挥连接和生态优势,助力政企行业持续创新,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