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三明市区 (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全媒体记者 朱丹宇
初冬的三明,层林尽染间透着蓬勃生机——金色稻浪间农人忙碌身影勾勒出丰收画卷,乡村卫生院里村民享受着便捷诊疗,林业碳汇交易的电子屏跳动着绿色财富,多款沙县小吃新品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味觉体验……“十四五”这五年,是三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三明考察,对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嘱托,为三明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
同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为新时代三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
五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改革破题、以生态立市、以产业强基、以民生暖心,为“十五五”时期接续奋斗奠定坚实基础。
敢为人先立标杆
红利释放惠民生
“以前透析要凌晨4点起床赶县城,现在在家门口卫生院花不到1元钱就能做,太方便了!”沙县区夏茂镇尿毒症患者老张的感慨,是三明医改惠及百姓的生动注脚。2023年8月,沙县区投入300多万元在夏茂镇建成全市首个乡镇血透中心,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周边乡镇患者告别奔波之苦。
“十四五”期间,三明医改始终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从率先实现“三保合一”、组建全国首个医保局,到创新“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改革路径,三明采购联盟覆盖20个省份56个地级市,节约药耗费用超305亿元;从推动公立医院由“管医疗”向“管健康”转变,到建成8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2024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5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2.38%,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次获国务院表扬激励,成为全国唯一的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
林改领域,三明同样交出亮眼答卷。2022年,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如今已吸引全省8个地市、57个县(市、区)的林场、林企入驻,累计交易额突破53亿元。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6项林改创新成果被纳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山林资源真正“活”起来、“流”起来。
如今,三明林业碳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靠山吃山”的传统模式被彻底改写,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教改、金改协同发力。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我市创新“3456”总校制办学模式,组建总分校388所,学前教育普惠率97.94%、公办率78.57%,均居全省前列;获批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十碳绿盈乡村”案例入选全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福林贷”融资模式在全国推广。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让三明成为全国改革创新的“样板间”。
绿水青山成底色
绿色发展增动能
“我们的笋竹宴,食材都来自这片竹海,游客就爱这口‘生态味’!”在永安市小陶镇一家民宿餐桌上,老板李大姐忙着给客人上菜,身后的竹林郁郁葱葱。作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三明“十四五”期间持续擦亮生态底色,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优。
在将乐县高唐镇,生态护林员杨师傅每天沿着巡林路线查看林木生长情况,只有看到自己管护的林子枝繁叶茂,没有被乱砍滥伐,他的心中才觉得踏实。
“现在巡林有APP定位,发现问题一键上报,还有生态补偿资金补贴,护林更有干劲了!”杨师傅说。凭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乐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此外,泰宁县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新一轮国家生态综合补偿典型地区,大金湖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建宁县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宁化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一张张“生态名片”见证三明的绿色坚守。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服务“双碳”目标,2021年5月,我市创新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以此为契机,我市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拓宽“碳汇+”等应用场景,林业碳汇、碳票交易近3000万元,居全省首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三明林业碳票项目62个、碳减排量约126.6万吨。2025年3月,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10.04万元认购6693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证明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也能卖钱。
守护好闽江源头碧水,我市生态综合执法、河湖长制等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三元区岩前镇盖洋溪通过综合治理,从“污染河”变身“景观河”,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特色集群强根基
多元发展拓新局
“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我们实现了全产业链把控!”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农技人员正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十四五”期间,三明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每4粒杂交稻种就有1粒来自三明,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三明力量”。
产业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我市坚持“稳一优二进三”思路,11条市级特色产业链产值突破5000亿元。在三明经开区,凯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生产线年产能达500吨,产品获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认可;石墨和石墨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上生物医药企业营收位居全省第二,“新材料(氟及石墨烯)·三明”跻身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低空经济加速布局,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超七成;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4.6%,我市先后列入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文旅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2024年全市旅游总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泰宁尚书街、泰宁古城分别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宴三明”品牌深入人心,每年吸引超千万网友关注“舌尖上的三明”。
区域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沪明临港产业园、金桥(永安)产业园相继投用,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成立;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成立子公司24家,发展会员店7718家,带动30余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超550亿元,从“街头摊点”走向“连锁品牌”,成为富民强市的特色名片。
枝叶关情暖民心
城乡融合促共富
“新学校有智能黑板、彩虹跑道,还有上海来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新学期伊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学生小林的脸上满是喜悦。“十四五”期间,三明始终把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领域全面进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三明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新建丹霞实验学校、文昌幼儿园等,一次性新增学位5580个,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9496人,高于全省1.32个百分点,“小县办优教育”的泰宁样本获广泛认可,高考本科录取率从64.65%提升至81.96%,提升幅度达17.31个百分点。
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可及。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实现全覆盖,上海瑞金医院三明分院、闽西北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落地,144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96.52%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永安小陶镇、沙县夏茂镇等乡镇卫生院新增胃肠镜、血透等诊疗项目,让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
养老保障更加温暖贴心。我市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建成153个乐龄学堂,2.6万名老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大田县“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问题。
城乡面貌焕发新颜。我市顺利完成原梅列、三元两区合并,沙县撤县设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3%,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6%提升至98.53%;全域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成功申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八闽书房”等730余个公共文化新空间惠及城乡群众,村歌村晚、百姓大舞台等活动让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再出发。“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市将继续锚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改革创新中勇毅前行,在生态保护中提质增效,在产业升级中积蓄动能,在民生改善中凝聚民心,用更加生动的实践书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