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图为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正在开展航道维护疏浚作业。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全媒体记者 吴桂勇 通讯员 吕昌浩
初冬时节,福建省湄洲湾港航道维护疏浚项目工程紧锣密鼓推进,大型挖泥船在广阔的海域上作业,为航道畅通筑起安全屏障。
11月19日,记者乘船采访,海风呼啸,波涛汹涌。在距离东吴港区1.7海里的海域,一艘5600吨舱容等级的耙吸式挖泥船在繁忙运转。驾驶舱里,船长、舵手和操耙手全神贯注地操作,精准把控耙头下潜角度和航行轨迹。甲板上,在吊架的牵引下,巨型耙头被缓缓地送入20多米深的海底。
水下,耙头如“清道夫”般,不断吸附航道内沉积的淤泥、泥沙、杂石等。待泥舱装满后,挖泥船快速航行至指定海洋公共倾废区,通过舱底阀门快速倾卸,全程实现“边航行、边疏浚”,确保疏浚作业高效推进。
据介绍,湄洲湾港航道维护疏浚项目覆盖湄洲湾主航道、东吴航道、莆头航道等,总长度超90公里,通过一年一次维护性疏浚,确保航道处于良好状态,增强了航道服务效能,保障了船舶通航安全。
湄洲湾港航道维护疏浚项目工期为2个月,预计12月底全面完成。“今年维护疏浚量约25万立方米,相当于清走将近13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船长富忠军介绍,为确保按时完成疏浚任务,全船20多名工作人员一天24小时轮流值班,不间断开展作业。
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航道管理站航道维护疏浚负责人林婧介绍,航道维护疏浚旨在提升港口的吨位等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通巨轮通航“大动脉”。同时,为后方腹地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大宗商品贸易等临港产业提供可靠的海上物流保障。
航道通,则港口兴、产业旺。近段时间,面对冬季季风、寒冷天气以及密布的海洋养殖等多重考验,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创新应用智慧航道疏浚系统、远程视频系统、无人机巡航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与养护双赢。该局将加大创新投入,推动航道维护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转型,为莆田冲刺“亿吨大港”,加快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提供支撑。
新闻链接
莆田港口由东吴港区、秀屿港区、兴化港区组成,是天然深水良港,规划形成码头岸线26.7公里,布置泊位93个,年综合通过能力1.68亿吨。目前,已建成可靠泊世界最大40万吨铁矿石船泊位1个。2024年,莆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
湄洲湾港航道的常态化、高标准维护,将进一步提升港口对国际航线的吸引力,使莆田港口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