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闽北绿水青山间,一套涵盖“空天地”的碳监测网络正悄然运行:百平方公里区域内,激光雷达可实现足球场级精度的二氧化碳遥感;企业车间里,区块链设备实时加密传输每一个碳排放数据;河湖岸线旁,水质与碳汇监测设备同步采集数据,形成水陆统筹的监测闭环。2025年,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交出优异的实践答卷。作为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在地方落地的生动样本,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计量“南平模式”,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精准高效的实践参照。
标准体系建设是“南平模式”对接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立足福建产业特色,中心针对性制定细分领域规范:与南铝联合制定的电解铝行业碳计量团体标准通过技术审查并正式发布,呼应了“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机制”的“十四五”任务;为钢铁行业打造的“三级碳计量数据体系”在行业大会发布,成为低碳转型参考蓝本,与“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制度”的要求一脉相承。
依托南平碳计量中心的实践积累,福建在生态碳汇领域率先突破,制定发布《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指南》团体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包括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草地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量以及水体溶解性有机碳储量变化量的核算方法和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为闽江上游地区河湖碳汇资源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统一依据,也为“十五五”国家生态碳汇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地方样本。
南平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打破壁垒,践行“加强碳计量协同联动”的政策要求。中心构建“政产学研用”机制,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学术委员会,汇聚100多名高层次人才,组建两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成智力支撑,与国家“发挥计量技术委员会作用”的部署同频共振。
在区域协同上,南平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与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推动成果跨区域应用。中心与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等省外企业签约,将特钢领域方案推向全国。
人才培育为模式持续赋能。南平推出“双碳”人才政策,设立储备池,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管理员培训教程》编制,为行业持续输送人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建进 冯家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