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讯 “房地产项目的土增税清算后,要及时返还企业。”“没有直饮水和一次性杯子等便民设施。”“县行政服务中心缺乏摩托车、自行车遮雨棚。”……8月以来,一件件企业诉求与民生难点被快速收集并解决,这得益于三明市创新构建“五项机制”,形成了从问题发现到长效问效的完整闭环,推动问题整改落地见效、提质增效。
在问题发现环节,我市开展“亲清夜话·政企恳谈”“我在基层走流程”“听民意、解民忧”三项活动,搭建立体化问题感知网络,建立问题发现机制。通过政企面对面交流、干部下沉体验基层流程、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精准捕捉企业发展中的堵点与群众生活中的痛点,确保问题“找得准、收得全”,为后续整改筑牢基础。
为避免问题研判碎片化,我市成立督查、效能、“12345”热线联动工作小组,开展一体化分析研判机制。联动小组对多渠道汇集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分类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明确问题性质、责任主体与解决方向,实现“有的放矢、精准交办”,有效提升问题处置的针对性与效率。
针对整改措施落实“打折扣”问题,实施多维度审核把关机制。在责任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后,相关部门前置介入,严格审核措施的合法合规性、实际可行性及整改时限合理性,坚决杜绝“纸上整改”“形式整改”,确保每一项整改举措都贴合实际需求,能落地、真管用。
同时,我市建立闭环式整改销号机制,形成“部门整改、联动督办、多方核验”的工作链条。整改过程中,相关部门全程跟踪督办,实时掌握整改进度;整改完成后,通过多方核验确认成效,只有达到整改标准的问题才能销号,切实做到真改实改、清“仓”见底,防止问题反弹。
以长效整改固成效之基,方能破问题反弹之困。我市实施长效化跟踪问效机制,通过“晒整改成效、议改进方向、评工作优劣”的方式,公开整改成果并接受监督,同时将整改成效与绩效考评挂钩,倒逼责任单位持续改进工作,实现标本兼治,保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全媒体记者 刘岩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