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媒体记者 罗丽榕 通讯员 肖万健
“十四五”时期,三明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推动文化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近五年来,我市文旅发展基础愈发坚实、活力不断迸发、机制持续完善,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核心数据来看,三明市文旅经济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旅游总人数从2021年的4350.11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6339.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349.37亿元增至540.82亿元;截至2025年9月,全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78家(含5A级1家、4A级23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时期新增27家。与此同时,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实现“县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泰宁尚书街、泰宁古城还分别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产业基础的持续夯实,更让文旅发展底气十足——“十四五”时期连续三年开展文旅消费提升年活动,每年配套不少于100个重点项目,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建设,三钢工业旅游区成为全省唯一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宴三明”等消费品牌深入人心,而《福建省三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3-2035年)》的实施,更标志着我市全域旅游迈入新阶段。
要素升级优体验
现代旅游构建“新生态”
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与服务要素的全面升级。
“十四五”时期,三明市首先聚焦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快进慢游”出行体系。不仅建成“两纵两横”快速铁路网与“一纵三横三联”高速公路网,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连通,更确保4A级及以上重点旅游景区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2025年,我市进一步细化交通服务,完成6个旅游集散中心改造并新增服务功能,开通交通枢纽至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定制专线,还在关键节点增设199面交通旅游标识牌,从“通得了”向“游得顺”持续优化游客出行体验。
交通的便利化,也带动了住宿业态的多元化发展,以匹配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市有星级旅行社19家,可提供红色研学、生态休闲等个性化旅游服务;酒店体系覆盖各消费层次,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0家;各类民宿经营主体达383家,其中等级民宿4家。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泰宁安纳班纳、明溪旦上民宿、远山近水山野星空营地等新业态成功推出,正成为游客感受三明特色的重要选择和传递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除了“行”与“住”,“吃”作为文旅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三明吸引游客的亮点。我市深挖地方餐饮文化,以“全宴三明”为核心品牌,推广沙县小吃全系宴、永安笋竹宴等县域特色宴席,构建起“一县一全宴”格局,其中沙县小吃全系宴创新推出“小吃宴”“养生宴”,永安笋竹宴开发20余道特色菜品。为进一步放大“舌尖经济”效应,我市每年举办“三明美食节”“沙县小吃文化节”,并通过新媒体开展“寻味三明”营销,吸引超千万网友关注,“舌尖上的三明”已成为极具辨识度的文旅名片。
在“吃住行”基础上,我市着力升级“游购娱”体验,不断丰富消费场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我市大力开发夜间文旅消费与沉浸式体验新业态,包括泰宁古城通过灯光秀、非遗展演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沙县文昌街打造“小吃文化+夜间灯光”沉浸式夜游场景;“十里金溪夜游”“梦境九龙潭”等项目,更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与历史的魅力。同时,我市深度开发涵盖100余种产品的“三明好礼”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年均举办各类文旅活动、体育赛事等超100场次活动,既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持续提升着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与知名度。
文保非遗共出彩
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作为革命老区,三明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四五”时期,我市始终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作为文旅融合的核心抓手,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文物保护方面,三明市首先守好红色文化“家底”——全市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41处,总量居全省第二。“十四五”时期,我市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910处(含革命文物341处、红色标语1222条);争取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超1.5亿元,完成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等重要革命旧址修缮;创新建成并投用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重点文物24小时实时监测,初步完成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为文化遗产留存筑牢屏障。
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三明市打破“重保护、轻利用”的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文物活化新路径:一方面实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改造与展陈升级,优化三明市博物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等展陈内容,采用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技术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推动文物建筑转型为公共文化设施,将古厝、祠堂改造成乡村书屋等,打造“宁化红军标语博物馆+研学”等“文物+”示范案例,让文物从“静态陈列”变为“活态体验”。2024年,我市还举办万寿岩遗址考古发现25周年座谈会,深化其考古研究、文化阐释与科普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扩大“南方周口店”的文化价值传播。
除了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同样是三明文化建设的重点。我市已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65项、市级182项、县区级358项,形成覆盖广泛的保护网络。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我市每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非遗进景区等超百场,同时稳步推进朱子文化园二期、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等重点项目;2024年,“大田板灯龙”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三明非遗真正走向国际舞台。
品牌监管双发力
文旅发展筑牢“新支撑”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要素服务的升级,还需依托有力的品牌推广与市场监管,才能为文旅经济持续发展筑牢支撑。
在品牌宣传与区域协作方面,三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品牌推广上,国字品牌实现历史突破,成功获评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出“四季三餐慕‘明’而来”等话题及“明品明味明景”等营销活动,吸引超2800万网友关注,同时结合“林深水美人长寿”及医改、林改优势,将文旅康养产业链列入全市11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区域协作上,我市主动赴上海、广州举办文旅推介会,策划“沪明温情线”等特色产品,成为福建首个上海旅游节分会场,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市省外主要客源市场(占比14.5%);在发布17项优惠措施后,上海虹桥—三明、广州—三明航线上座率近70%,区域合作的红利持续释放。
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十四五”时期,三明市地方文化创作蓬勃兴起,文艺精品佳作频出。通过专项扶持资金推出多部国家、省、市级获奖作品,音乐剧《幸福的烟火》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场舞《再唱山歌给党听》入围全国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也同步升级,四级设施网络不断优化,图书馆、文化馆均达部颁二级以上标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14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达标,同时举办多项美术展览、推进省运会筹备;公共文化活动更深入民心,打造“半台戏”等惠民品牌,年均开展活动超2000场次,3个村举办全国“四季村晚”,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获评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文旅经济提供了坚实保障。新闻出版领域,我市以“书香三明”建设为抓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举办“书香绿都”系列活动、读书日及版权宣传周启动仪式,承办福建省全民阅读大会暨“三泰书香”联盟活动,同时推进“五大专项行动”,打击非法出版、侵权盗版,净化市场环境;广电事业方面,深化智慧广电建设,加入“全省广电新媒体联盟”,升级传输覆盖网络、推动应急广播体系高效应用及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还强化行业监管,落实安全播出制度、加强节目审核,确保事业安全有序发展。
而文旅市场的安全有序,是文旅经济长远发展的底线。三明市始终践行“放心游福建满意在三明”理念,推行旅游投诉“一口受理、快速办结、先行赔付”机制,消费者满意度居全省前列;建成“五好智慧平台”,整合多元功能实现文旅服务管理智能化升级;执法监管上,督促场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在旅游旺季加密检查频次,创新开展“互查互评”活动,对文旅市场主体实施动态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严格监管保障市场秩序稳定,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我市将继续锚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以更深度的文旅融合、更优化的产业布局、更优质的服务品质,让文旅经济持续成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明篇章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