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十四五”以来,福建累计立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1000余项;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位;海洋经济对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1.7%……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是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10月28日,福建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福建省“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据福建省发改委介绍,“十四五”以来,福建始终牢记嘱托,以建设福州、厦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大力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成效显著。
五年来,福建不断健全优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像发展陆地一样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2023年,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福建成为全国第二个出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地方性法规的省份;福建成立一个由省发改委、海洋渔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省直部门和地市参加的省海洋经济发展工作专班;福建推动出台新一轮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深挖“蓝色潜力”;福建推进现代海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福建每年组织筛选300个以上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每年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五年来,福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不断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在“突破”方面,福建攻克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多用途纸浆船,全球首创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在“提级”方面,优化重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种库、全国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强链”方面,累计认定海洋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近300名,选任海洋经济领域科技特派员2300多名。
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产业更新,不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比如福建拥有除海洋油气业和沿海滩涂种植业外的13个产业;
比如临港石化,福建从“不产一滴油”跻身全国石化大省行列,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营收超8000亿元;比如海工装备,福建基本形成电动船舶全产业链,省内研制的船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占国内市场40%;比如港口物流,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12万标箱,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比如海洋新能源新材料,全省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装机41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前列。
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人海和谐,不断推动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构建。
突出海湾、海岛、海域一体推进,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18万平方公里,5个海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突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13个重点海湾中10个海湾水质优良,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突出产业绿色转型,先后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海带)碳汇交易、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发放全国首张海洋渔业碳票等。
五年来,福建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不断以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
福建深化闽台融合发展,东山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湄洲湾罗屿港成为对台中转铁矿石最大码头,平潭港区成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最大口岸;“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纳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67家,通达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座港口;福建深化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等,不断拓展“蓝色伙伴关系”。
福建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侯为东表示,下一步,福建将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海上福建”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为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蓝色动能’。”(王礼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