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十四五”期间投入41.56亿元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学位2.9万个;今年,作为福建省唯一县级市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南安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奎霞小学的操场焕然一新,延平中学的跑道修葺一新,眉山中学的宿舍改造完成……
近年来,南安紧紧围绕“建设全省一流教育强市”目标,以资源均衡为基、以育人创新为魂、以多元发展为径,系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让优质教育如阳光雨露般洒遍城乡每一个角落。
同步提质
城乡资源共优
教育均衡,首在资源均衡。南安以“硬件扩容”与“数字赋能”深度融合,夯实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资源基础。
走进柳城中学新扩建的校区,只见闽南红砖元素与现代建筑线条相得益彰,5栋崭新的教学楼、32间教室和功能室已然投用。同样投用的还有南安市第六实验小学(原院前小学),校园位于石井镇,占地近3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6亿元,办学规模36个班、可容纳1620名学生,“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了!”一位家长兴奋地说。曾经,“让孩子去城里读书”是许多村民的心愿,如今,一座现代化的靓丽校园就在家门口建成,让大家充满了期待与惊喜。据了解,得益于南安所建立的“挂图作战”“周调度、月通报”的高效机制,以及“穿透式”资金监管,今年以来,该市共完成新(改、扩)建柳南中学、文昌实验幼儿园等10所学校,累计新增优质学位9965个。
同时,南安以“数字翅膀”打破时空壁垒,弥合城乡教育差距。近三年,该市投入1415万元采购教学仪器、体音美设备、综合实践教室设备等,投入1286万元采购学校办公、教学电脑2680台,投入2700多万元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投入4670.1万元采购教学触控一体机2480套。创新实施“5G+专递课堂”,依托精品录播教室数智技术,采取远程同步互动教学模式,让城区优质师资能够实时为乡村学生授课。截至目前,该市已成功推动9所学校与泉州优质市直学校、21所城镇学校与25所乡村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春风化雨
思政教育共优
教育均衡,不仅在于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更在于育人理念的同步提升。日前,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南安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这份荣誉是对我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南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市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方法,稳步推进“教联体”建设。一方面,建立由教育局、妇联、关工委联合组成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全市设立26个联动工作组,选聘66名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开展进校园公益家校活动60场。另一方面,南安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组建青少年健康指导中心,建立健康教育、服务、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每年联合开展“护苗暑期”专项行动,并依托“雪亮工程”平台实现校园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
此外,南安积极融入“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为城乡学生搭建了共同成长的平台。作为第一批参与“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单位,该市及时出台《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积极完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足11个“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点,精心打造“赓续红色血脉”“南安华侨精神”“石文化”等研学精品主题路线;创新选聘党政领导干部、行业模范、“五老”报告团、奥运冠军等思政教师,走进校园讲授思政课,为思政教育注入新动能。
点亮星光
多元培养共优
教育均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为此,南安在体教融合与特殊教育两大领域持续发力,书写“让每一点星光都能灿烂”的育人情怀。
在体教融合方面,作为孕育了李发彬、黄东萍等奥运冠军的“奥运冠军之城”,南安始终秉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构建独具侨乡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出台《南安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市、区域、校三级体育工作推进体系;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提升工程,实现中学、中心小学体育场地100%达标,农村学校场地达标率从78%全面提升至100%;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6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数量均居福建省县域首位;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49名,其中国家队17人。
在特殊教育方面,南安加快推进特教学校改扩建工程,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着力提升送教上门服务质量,深化“职+特”融合教育办学模式,为特殊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2025年7月,首届“职+特”融合教育的15名职专毕业生中,9人成功与实训基地企业签约,并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充分展现了特殊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
(黄志鑫 黄钊伟 郭志贤 林晓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