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周小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强调要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发展。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速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的形成。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我国进入了人工智能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将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
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正在迎来一场深刻变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就是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对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实体场馆进行智能化、智慧化改造,使借阅、参观、导览更加便捷舒适。同时,通过建设线上数字平台,实现资源跨区域共享、服务全天候供给,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文化新格局。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可以在新兴公共文化空间的线上平台便捷获取文化资源。“随时随地享受文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这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正迈向更加开放、普惠和高质量的新阶段。
◆以“人工智能+”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
强化政治引领,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党和人民群众沟通思想、联系感情的重要桥梁。人工智能赋能,使党的声音更快传播,使主流价值更广覆盖,使国家战略更有效抵达。数字场馆、智慧书屋、云端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基层、直达民心,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坚定信仰、凝聚共识的重要阵地。
激发经济动能,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文化服务的窗口,更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可以有效创新消费场景、拓展产业链条、提升经济效益。例如,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群通过大数据监测和数字导览,引领文旅融合新模式,展示了公共文化空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现代化产业格局中的独特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表现为“看得见”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享得到”的精神滋养。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好回应了群众对优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让数字资源随时可得、文化体验随地可享、个性服务随需可供。随着公共文化空间的智能化升级,读者能够云端借阅,观众可以云端观展,来自不同地区的民众同享文化便利,生动体现了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便民的时代实践。
提升国际影响,展现文明大国形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中华文明对外展示的现代窗口。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再现世界舞台;虚拟现实再造的“数字泉州”,让海丝古城与全球共鸣;3D建模呈现的“数字故宫”,让中华瑰宝焕发千年新彩。以人工智能为媒介,中国文化突破时空藩篱,中华文明以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彰显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人工智能+”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路径
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引擎,在设备支撑、资源共享、功能拓展、公众参与和人才保障等方面逐层递进,共同发力。
智能设备升级,让服务更加贴心高效。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路径首先体现在实体场馆的智慧化改造。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引入射频识别系统(RFID)、自助借还机、智能机器人等,使来访者的体验更加便捷高效。语音交互、AI导航等技术不仅减轻了人工压力,也优化了公众体验。上海博物馆的AR导览眼镜每天为数千名游客提供沉浸式服务,深圳文化馆通过环境调控系统在保护文物的同时降低能耗,厦门图书馆则上线智能借还服务和人脸识别应用,这些都是公共文化空间借助人工智能升级场馆设备的鲜活案例。
资源整合共享,让供给更加均衡普惠。人工智能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使“数字馆藏、云端共享”成为现实。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大大缩短了古籍数字化周期,3D建模使文物实现超高清复刻,偏远地区居民也能随时在线参观国家级博物馆的展览。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平台目前已收录2500万册古籍全文图像,为社会公众的在线查阅与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
跨界融合发展,让空间更加多元多彩。人工智能不仅让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形式更加丰富,还推动文化与健康、旅游、演艺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全新的应用场景。在实体空间中,智慧博物馆不仅能展出文物,还能与剧场演艺结合,通过全息投影和沉浸式舞台再现历史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传统文化与磅礴历史中;智慧图书馆除了阅读功能,还融合健康检测与心理咨询服务,成为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的“文化驿站”;许多文化场馆更与旅游景区联动,依托AI导览和沉浸式体验打造“白天看展、夜间观演”的全链条文旅场景。在数字平台上,人工智能助力资源聚合,把阅读、展览、线上演艺、健康科普、旅游推介等融为一体,让公众在一个入口即可享受“多维文化套餐”。例如,福州探索建设“数字文化馆”平台,提供数字展览、线上课程、活动预约等多样文化服务,逐渐从单一公共空间向多功能文化服务空间拓展。
激发公众参与,让生态更加开放活跃。人工智能赋能让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服务由“服务型”向“参与型”转变。公众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文化的共同缔造者。公众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上传创意作品,参与虚拟展览策划,对社区文化场馆的活动主题提出建议。在福建,多地文化馆开设线上互动专区,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特别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在语音交互和无障碍设计的支持下,也能够顺畅融入数字文化生活。
强化人才保障,让发展更加稳健持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熟悉文博工作、文化传播、公共服务管理的复合型队伍。技术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形成能够策划活动、管理资源、开发平台的综合型力量。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开设了“人文+人工智能”交叉课程,为公共文化提供人才储备。同时,各地公共文化机构也在加强数字资源管理、文化活动策划、用户服务等岗位建设,推动技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双轮驱动。并且,要健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推荐等规范,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拓展营造安全、公平、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加快智能赋能,推动服务方式革新与体验升级。资源汇聚,实现平台联通与精准供给;融合拓界,打造文旅、文体、文健多元场景;共建共享,激发公众参与和社会合力;育才厚土,培育复合人才与持续创新动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蓝图日渐清晰,一幅文化服务智慧进化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推动文化资源更广泛互联,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人民群众也将在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与自豪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必将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也将为福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打造数字中国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