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产才同频谋振兴 双向赋能促发展
——三明市全面推动人才链激活产业链工作综述
●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山风掠过层峦,三明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次清晰。曾经,有人用“山高路远”定义这座城市;如今,一条看不见的“人才长廊”平稳架起——政策、资金、平台、服务,循着产业链的发展轨迹精准滴灌。老工业基地由此推开“山窗”,迎来产业新枝。
人才如水,产业如渠。一组数据,见证着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市级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高技能人才1.53万人次;结合发展需求,先后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引才聚才平台952家;截至今年8月底,培育存量创新型中小企业26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2家。这片土地上,处处奔涌着产才融合的暖流。
政策滴灌
紧扣产业需求引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引擎,产业是发展的基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关键。
于是,三明把“产业所需”列为“政策所急”,让每一份文件都带着解决方案上路。产业发展缺什么,人才政策就搬来什么。
在建宁县,广袤的田野上,金色稻穗随风轻摆,饱满的谷粒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希望。“自打有了院士专家的指导,我们不仅敢尝试先进的智能设备,还能跟着专家学育种新技术,产量与质量节节攀升!”建宁县溪口镇水稻制种大户的一句感慨,道出了三明人才政策与特色产业需求的“精准咬合”。
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建宁的水稻制种产业曾面临着技术培训需求大、科研能力不足的发展瓶颈,而“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创新机制的落地,让人才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发展最渴处。
依托政策,建宁县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顾问,一批批院士专家把“科研讲台”搭在田埂间,开展精准技术指导。同时,建成全省首个以水稻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引进种业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55家。带来了新技术、新项目,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
从田间到车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三明以人才政策机制赋能产业加速发展的故事,远不止稻田里的这一章。
推动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聘请9名专家担任特聘专家团成员,成功申报省级项目4项;对接上海大学建立三明转化医学研究院,成功获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15项;借助“揭榜挂帅”活动,为永安市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贾力牵线搭桥,建成全省首家金线莲产业院士工作站……
一项项成果落地,在三明的产业版图上连点成线,勾勒出“人才牵着产业走、产业推着人才跑”的鲜活画面。
这些实打实的发展成效,也推动着三明的人才政策体系从精准适配向精细完善迭代。紧扣全省发展战略与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三明逐步打造形成“1+3+N”人才政策体系,通过扩大认定范围、创新飞地引才、加码安居保障等一系列新招实招,构建“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政策闭环,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平台搭建
围绕产业升级聚才智
依山傍水的三明,如何吸引人才常驻久留?关键在于把平台“钉”在产业最需要的地方。
聚焦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三明致力于用看得见的诚意、摸得着的机遇锚定产业发展痛点,精准搭建各类创新平台,让人才落地有舞台、创新有支撑。
这一思路,落到明溪县的生物医药领域,就变成了具体的破局行动:高层次科创人才紧缺、前沿研发资源匮乏,不如“走出去”搭台!2022年底,明溪县与上海博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把“人才飞地”平台建到人才集聚的上海市闵行区金谷科技产业园,让山区产业也能借上沿海才智的东风。
平台打破了传统地域限制,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帮助明溪县柔性引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200余人,推动落地6个项目,并建成全市首个同时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许可证“两证”的医药平台。
从“借脑”到“借位”,三明始终让平台跟着项目走、人才围着平台聚,先后建立飞地研发机构、飞地人才驿站等41家,依托“人才飞地”帮助全市企业解决生产、科研等方面问题50余个,用平台搭建起人才成长的阶梯,也让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
平台矩阵接连落子,三明“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答卷亦是亮点频频——
依托中关村科技园、机科院海西分院等研究和服务机构,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在三明创业创新,培育打造闽光云商、海丝数字科技等10余家创新型数字经济企业;
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引进一批绿色经济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建立专家智库,加强林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实用型人才培养,推动15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
设立“沪明台青年乡创实践基地”,开发沪明台大学生驻村实践课程,开展乡村运营、社区营造实践探索,引进44位沪明台青年到我市开展乡创实践活动;
…………
成效多点开花,形成“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带动一条链条”的连锁反应。
服务聚力
优化产才融合新环境
服务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
在推动产才融合的实践中,三明摒弃了“一刀切”的服务模式,而是针对不同产业的人才需求、不同人才的发展诉求,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今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三明人才驿站在深圳揭牌成立,这是三明在省外建立的又一综合性人才服务站。踏入这个占地约120平方米的空间,现代化的装修风格与贴心周到的服务设施相得益彰,处处彰显着三明对人才的重视与关怀。
人才驿站,是三明延伸人才服务触角、激活区域产才联动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市已设立99家人才驿站,组建全省首家地市级人才驿站联盟,辐射服务全市重点企业500余家,形成“一站辐射一区、多站联动成网”的立体服务格局,让“明籍雁群”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回家的坐标与起飞的跑道。
从点到面、由近到远,人才服务的温度同步延伸到更多产业赛道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实施“民营企业家成长计划”,邀请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组成导师团,通过集中授课、实地指导、案例研讨等方式,传授实战经验与创新理念。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民营经济人士1200余人次,组织324家民企(商会)与370个村结对帮扶,10个项目、7家商会入选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
在赋能企业管理者的同时,三明同样重视产业一线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育。“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37万人次,新增“三明工匠”40人、“三明青年工匠”120人,新增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61家,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
全方位的举措,让三明披上了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山风依旧,但服务与平台仍在延伸,政策与环境还在升温,这条“才聚业兴”的蜕变之路,势必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