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现在我能靠手艺养活自己,还能参加义工活动帮别人。”日前,家住福建三明沙县区的少年王浩(化名)向检察官陈茂青发去消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谁能想到,他曾是个沉迷游戏、频繁离家出走、甚至有轻生倾向的“问题少年”。这场转变的背后,是多部门联动的守护网,凝聚了各部门的责任担当和学校的温情守护。
父母离异后,王浩由三伯抚养,失去了父母关爱和教导,他自小学起多次辍学、沉迷网游、流浪、偷窃,甚至常有轻生念头。“这孩子本质不坏,只是缺爱缺引导,学校绝不能放弃他。”为了帮王浩重返正轨,沙县区城南中学副校长张淑敏将他的情况报告递交给了区政法委副书记戴泉强。戴泉强当即决定,由政法委牵头成立专项帮扶小组。在沙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舒登科的组织协调下,一支由学校教师、民政社工、检察官、司法调解员组成的帮教队伍迅速组建。经会商,帮教团队细化出“单独教学+心理疏导+家庭修复”的三维方案,一场跨越部门的“拯救行动”就此展开。
起初王浩眼神躲闪、衣衫不洁、不愿交流。为了打开少年心扉,帮扶团队创新课程设置,用生动有趣的绘本讲解规则意识和法治思想,用音乐和体育运动释放情绪,用心理疏导课程引导他畅想未来。当王浩小声说出“想让爸爸多陪我”时,团队立刻协调检察官向其父母发出《督促监护令》,用法治屏障筑牢爱心阵地。
尽管忙碌,戴泉强仍每周关注帮扶进展。针对王浩夜间出走问题,他协调社区和三伯加强监护;考虑到王浩生活困难,检察官陈茂青自费购买零食、送生日蛋糕,带他参加沙县小吃节感受家乡文化;张淑敏坚持每周跟进,及时反馈学校支持需求,确保课程衔接、师资调配无缝对接。
耐心倾听和及时鼓励,一点点融化少年心中的坚冰,改变在细微处悄然发生:王浩的衣服渐渐干净了,眼神慢慢亮了起来,从最初的抗拒沟通到主动向班主任分享篮球趣事。半年后,他不仅回到了普通课堂上,还在团队的调解下与父亲实现了久违的平和对话。
初中毕业后,王浩学起了美发手艺,开始自食其力。那个曾经迷茫叛逆的少年,在多部门的接力守护下,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王浩的蜕变每一步都留下帮扶者的温暖印记。正如戴泉强所言:“每个迷途孩子都在等一束光,多部门携手、家校社共助,就能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这场跨部门爱心接力,不仅让少年重获新生,更展现了沙县区在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与温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诗瑶 通讯员谢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