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安置房工地附近,中午11点半刚过,人行道边的阶梯台阶上方,蓝白相间的可伸缩雨棚伸展开来,工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下面用餐,在7、8月阴晴不定的鹭岛风雨骄阳中撑出一小块安宁。下午1点,随着最后一名工人返回工地,可伸缩雨棚收回,地面已经打扫收拾干净,丝毫看不到就餐时的热闹。
在湖里区,这样的定时、定点、定业态“工地食堂”集中点有13处,设置84个固定摊位,日均为3500余名工人提供服务。
“以前只能在马路边蹲着吃,车来车往还不安全。现在有了固定地方,饭菜种类多,还干净,真的方便多了!”来自宸启瑞湖工地的建筑工人一边吃着热腾腾的炒面,一边笑着说道。
湖里区作为厦门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建工地密集,工人日均用餐需求超过3500人次。过去,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垃圾遍地、交通拥堵、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突出,成为城市治理的“老大难”。
面对这一民生痛点,湖里区城管局没有简单“一刀切”清理摊贩,而是深入工地走访调研,创新推出“定区域、定业态、定时段”的“三定”潮汐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工地食堂”,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经营”。
区城管局全面摸排需求,组织执法人员走访辖区13处在建工地,统计工人数量、就餐时间、消费水平及口味偏好,确保选址科学合理;结合工地分布、人流量及交通状况,在金马路、金钟路、吕岭路等重点区域划定13个“工地食堂”集中点,设置84个固定摊位;协调施工单位投入3.4万元,统一配备雨棚、桌椅、防污地垫及分类垃圾桶,打造整洁、有序的用餐环境。
同时,区城管局严格执行《摊规点设置指引》,采取“限业态、限对象、限区域、限时间”等“四限”管理模式,确保经营规范;丰富经营品类,以快餐、小吃等工人刚需品类为主,提供30余种10元左右的平价餐食,满足工人多样化需求;优先帮扶困难群体,优先吸纳下岗职工、低收入摊贩入驻,既解决就业问题,又提升管理配合度。
此外,区城管局根据工人用餐高峰(11:30-13:00、17:00-18:30)推行“潮汐式”管理,定时开放,定时收摊,既满足需求,又减少对交通的影响;联合市场监管、街道等部门强化监管,每天开展食品安全、市容秩序巡查,及时纠正超时、超范围经营行为;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智慧城管”平台实时监控,确保“工地食堂”规范运行。
运行数月以来,效果显著: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减少80%,路面卫生明显改善,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更令人暖心的是,该项目还优先吸纳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体入驻经营,目前已帮助40余人稳定就业。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湖里区城管执法局通过“三定”潮汐管理模式,变“堵”为“疏”,用一座座“暖心食堂”,撑起了工地工人的民生“保障伞”,既守护了他们“舌尖上的安全”,也书写了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温度”与“智慧”。(张琼 张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