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宋韵”新风 “烟火”万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福建要闻 > 正文

“宋韵”新风 “烟火”万家

来源:莆田新闻2025-08-21 10:37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尽显“宋韵闽风 烟火莆田”独特魅力,成为热门打卡点,带热文旅消费——

  “宋韵”新风 “烟火”万家

  华灯初上,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古谯楼灯光璀璨,被提亮的朱红城楼“焰灿灿”。古谯楼背靠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庙前路、坊巷、后街、衙后路、县巷、大路街等6条古街巷纵横交错,保留宋代以来的街巷肌理。2023年,莆田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核心区。

  今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这里连接古今,宋韵闽风和烟火莆田交相辉映,既守护“文献名邦”的历史根脉,又为“灵秀莆田”注入当代生机。

9335ecef181dbe8b8e8e85635ab286f.jpg

  游客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感受“宋韵闽风烟火莆田”文化内涵

  (一)

  8月17日晚6时,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灯光亮起,映照着幕布上的“宋韵闽风烟火莆田”标语。游客纷至沓来,看表演、赏非遗、品美食,浓浓烟火气升腾。

  历经宋元明清,悠长的古街巷串联18处文保单位与20处历史建筑,身着汉服的NPC(非玩家角色)穿梭在这片“活态博物馆”,打卡古厝里的莆作工艺美术馆、莆阳民俗文化园、莆田华侨文化主题馆、莆田市知青文化博物馆,拍摄“文献名邦”“壶兰雄邑”“仆射”“朱紫”等4座牌坊,为古街增添宋韵风情。

  近年来,我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迎接八方游客。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心负责人唐炳柏介绍,街区立足“文化+旅游+传承”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保护更新,把城市发展与莆阳文化深度融合,建设全省首个“非遗一条街”,导入非遗、文创、研学、演艺等新业态,入驻18个非遗项目,建成“非遗里的中国拍摄记忆馆”“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莆田非遗艺术中心”“莆田非遗研学中心”等4个展馆,展出莆田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眼下,街区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正聚焦重点、打造亮点、形成爆点,高标准建设“宋韵闽风烟火莆田——城市会客厅”,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模式,融合古韵与新风,推动多态融合,推出古今交融文化体验场景,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延续商业活力之间寻求平衡,构建城市休闲消费和旅游新地标,让城市烟火“旺”起来、文旅消费“热”起来。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 夜景07 Panorama.jpg

  夜幕下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灯火璀璨,热闹非凡

  (二)

  上周末,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崇功祠、彭鹏祠堂,双剧场联袂唱好戏。

  彭鹏祠堂内,鼓乐声声,戏台上水袖飞舞,《姜孟道·训子》《郑文豹·听镜卦》《春草闯堂·抬轿》等一出出经典莆仙戏折子戏轮番上演,台下观众云集,近距离感受千年莆仙戏。

  前不久,街区在保留彭鹏祠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增设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剧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化元素。正值百威啤酒嘉年华在街区举办,彭鹏祠堂新剧场投用,美食、美景、美酒、美艺,百年古厝与千年戏曲交相辉映,观众在畅饮间赏千年戏韵。

  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陈斌告诉记者,“周末戏相逢”文化惠民公益性演出是2025年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彭鹏故居活化利用后,将作为“周末戏相逢”文化惠民活动的特色舞台,进行常态化演出。

  距离不远的崇功祠戏台,一曲《家贫子读书》,唱响莆田千年家训。

  宋代是莆田科举文化的“高光”时期。陈俊卿廷对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激励一代代莆阳学子。据统计,从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走出的进士有260多名,一品官2名,二品官8名,三品官14名,涌现出明代国师陈经邦、陕甘总督林扬祖、广东巡抚彭鹏等历史名人。

  陈俊卿荣登榜眼130年后,与他同一家族的陈文龙高中状元。如今,陈文龙的故事被搬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亮相今年推出的沉浸式节目《陈文龙巡游》。

  “利用街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与古街巷,再现南宋抗元名将陈文龙的英勇形象,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心文旅股负责人陈棋说,今年街区还推出“崇功祠·传奇英雄”“宋四家话莆田”“一方文武魁天下”“状元迎亲抛绣球”等实景演出,“演艺+非遗”“节庆+民俗”带热了古街游。

  书香莆田、气质莆田、灵秀莆田、实力莆田,彰显着这座古府新市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自古名人辈出,其世代传承的优秀家训家风至今仍为后人典范,成为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现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又将“上新”文旅项目,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

  正在布局的家风家训馆,盘活利用历史建筑,使高品质的现代生活与浓郁乡愁的老城风情相融合。初步规划4条参观线路:坊巷翁氏民居作为综合展馆,以莆阳家训为主题,展示历史名人、莆田院士等事迹;坊巷的彭鹏祠堂以清廉家风为主题,展现清官御史的清正廉洁;大路街的崇功祠围绕忠信家风,弘扬爱国气节;大路街的莆田华侨文化主题馆聚焦侨乡家训,体现爱国爱乡的拼搏精神。

  游客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崇功祠,近距离感受千年莆仙戏 (莆田市文旅局/供图)

  (三)

  琴棋书画诗酒茶,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把宋人的文人美学渗透其中。游客不仅能观赏大宋风雅之美,更能体验传承千年的生活艺术。

  入驻县巷的枫林郑宅茶,唐宋时期就是贡品,南宋郑樵《采茶行》提到郑宅茶的渊源,也反映宋代茶文化。看中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宋韵,来自仙游赖店的制香师明觉把家乡的香文化“落户”到该街区,开设“故里故香”店铺,展示销售轻合香类产品,还推出篆香、制作香牌体验。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中显示的“刘家上色沉檀拣(楝)香铺”,印证了宋代香文化的普及。仙游县香文化可追溯至宋代。明觉表示,“故里故香”将在古厝中重现“焚香、品茗、听曲”的东方雅集,以袅袅清香,赋予城市独特“烟火气”。

  融入街区“宋潮”的还有蔡氏古琴。7月新入驻的“满庭芳”古琴研学社内,悬挂在墙的每一床琴,形制考究且漆色温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扶摇传授技艺,琴音松透圆润,余韵悠长。

  “这里不仅是琴坊,更是非遗活态传承之地。”古琴研学社负责人郑丽琼说,研学社推出古琴演奏主题研学活动,开启融合琴史、琴器、琴曲、琴心的深度文化体验之旅。

  一街区一主题,6条街巷各有定位。县巷为“百工坊”非遗一条街,传承非遗,尽显一方水土文化气韵;坊巷美食一条街,主营特色小吃;庙前街展示文化手工品、旅游产品;后街是莆田美食小吃特产一条街及文创雅玩等;衙后街主打怀旧经典、休闲养生主题;大路街是精品旅游快消品通道。

  跨越千年,“街”续文脉。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生动诠释“宋韵闽风烟火莆田”文化内涵,贯穿古今、融合时代、照映未来、走向世界。

  琴棋书画诗酒茶,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把宋人的文人美学渗透其中

  来源: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文 蔡昊/图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在建世界第一高桥正式启动荷载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