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蒋国发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已成为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紧扣这一要求,提出“全域整体、全面协调、全民共享”的示范目标,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为此,我们需要立足山海格局与侨台优势,以“特色为灵魂、融合为核心、产业为根基、治理为保障、创新为密钥”的实践路径,努力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特色为灵魂:立足省情,夯实城乡融合差异化根基
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是精准对接区域资源禀赋,避免同质化复制。福建的山海格局与侨台优势构成了城乡融合的天然基底,其核心在于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在空间维度上,山海格局要求打破“城市扩张即融合”的误区,转而构建山区与沿海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系。沿海需要强化产业辐射与要素输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创新和高端制造;山区则聚焦生态屏障功能,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文旅康养。通过创新“山海协作飞地经济”、共建“绿色经济+文旅融合”产业链等模式,将地理差异转化为协同发展动能,形成“研发在沿海、转化在山区;市场在沿海、基地在山区”的良性互动。在人文维度上,侨台优势要求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侨乡和两岸交流前沿的独特文化纽带作用,通过侨台联动,深化认同。挖掘“侨”“台”资源需超越传统经贸合作,深化两岸乡村社区交流、共同传承闽台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为经济融合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吸引侨资侨智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文化认同与经济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培育独特增长点。这种特色化发展路径,核心在于精准匹配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为城乡融合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以融合为核心:破除壁垒,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在于要素流动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以“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原则,系统性破除制度性壁垒。近几年,福建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为这一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人的融合”破身份之限。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农民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完善城市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入乡激励机制(如职称评定、项目扶持倾斜),促进“进城”与“下乡”动态平衡。以“地的融合”活资源之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更灵活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切实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比如,2023年,我省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目前9个试点县(市、区)已入市36宗,预计带动产业投资1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300多个。以“资的融合”解源头之渴。创新金融支农模式,引导城市资本规范、有序投入农业农村(如发展乡村振兴基金、普惠金融产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确保资本收益惠及更多农民。比如,截至2025年4月末,农行福建省分行支持十大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客户18.9万户,贷款余额564.6亿元,乡村产业贷款达1058亿元,发放地理标志产业贷款272亿元。以“技的融合”强产业之基。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管理等优质资源下沉乡村,建设数字乡村,推广智慧农业,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破解乡村产业升级瓶颈,支持其覆盖更多乡村产业。以“基的融合”保民生之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硬件”互联互通向公共服务“软件”优质均等跨越。实现“路、水、电、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全域覆盖、高效运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可及性,显著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让融合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以产业为根基:协同升级,筑牢农民持续增收平台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经济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统筹城乡发展需构建“城乡互促、工农互补”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省情,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重要抓手,着力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形成“县域统筹产业布局—乡镇强化联动服务—村庄夯实特色支撑”的发展架构。
产业融合是关键。在县域层面大力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推动乡村从单一原料产地向多元价值创造地转型,实现资源增值。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需积极探索绿色低碳产业模式,推动城乡产业向绿色化转型。主体带动是纽带。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和农民合作社组织功能,创新完善“租金+股金+薪金”等多元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就地就业、分红获益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入产业链,确保稳定增收。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城乡产业功能耦合,使乡村既成为满足城市高品质需求的“生态后花园”,更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聚宝盆”,实现城乡经济在协同中互促共荣。
◆以治理为保障: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协同善治格局
城乡融合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亟需构建更具韧性的治理体系平衡多元诉求、凝聚发展合力。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与多元共治的协同机制,构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治理基石。
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前线指挥部”和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化“近邻党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广“党建+产业”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实际效能,确保城乡融合始终沿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深化“三治”融合。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工具明晰权责,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发挥乡贤参事会、社会组织等平台作用,汇聚各方智慧,提升决策科学性和治理有效性。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为要素流动、产业升级营造稳定有序环境,保障城乡融合行稳致远。良好的基层治理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和“三治”融合,构建多元协同善治格局,有效协调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治理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以创新为密钥:深化改革,输出可复制的福建经验
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更高使命,是从“解决问题”向“创造经验”跃升,为全国提供福建方案。这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用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破解深层矛盾。
在制度创新上,聚焦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如探索点状供地、混合用地)、人才双向流动激励(如“新农人”培育计划)、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难点堵点,在中央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政策框架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广林票、碳票制度),形成符合基层实际、解决共性难题的“福建解法”。在空间创新上,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强化县域协同、市域联动与全省统筹。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与分工协作,形成“点上示范突破—线上联动延伸—面上整体覆盖”的梯度发展格局。在经验转化上,加强对基层鲜活实践的系统性总结、理论性提炼和规范化提升,推动“点上经验”转化为“面上规则”,探索既适用于本地,更能为全国城乡融合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范本。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