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余光中文学馆,两岸青年以诗会友,共话乡愁;在非遗工坊,大家以技传情,共续文脉。近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小星星”志愿者社会实践队“万里同风”小分队与30余名台湾师生走进闽南文化重镇——福建泉州永春县,开启了一场以心交心的文化寻根之旅。
在余光中文学馆古色古香的会议室内,一场以“乡愁与文化认同”为主题的座谈会温情上演。在馆长周梁泉的精心组织下,实践队员与台湾师生围坐一堂,展开了一场跨越海峡的心灵对话。从《乡愁》诗句中“邮票”“船票”的情感共鸣,到闽台两地红砖古厝的相似形制;从布袋戏与木偶戏的一脉相承,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的共同记忆,每一个话题都引发热烈讨论,每一段交流都在诠释着“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来自台湾的张老师动情地说:“文化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海峡两岸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丰富的史料文物生动诠释着闽台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深厚渊源,台湾学生代表蔡佳津由衷感叹:“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史!”
活动期间,实践队与台湾学子一同深入泉州乡土深处,通过沉浸式体验永春老醋酿造工艺、观赏传统布偶戏与高甲戏表演、学习木雕技艺等系列活动,深度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泉州非遗馆氤氲的沉香中,两岸青年的指尖共同触摸着文化的温度。当木雕的刀锋在木料中游走,当南音古乐悠然响起,当提线木偶翩然起舞,这些共同的文化密码,唤醒连接两岸的血脉印记,让“两岸一家亲”的感悟,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头。
当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与新时代的青年相遇,将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活动中,两岸青年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完美融合,共同设计出“醋宝”“布绫儿”“木木”“戏宝”等系列IP形象,开发文创产品100余套。这些设计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深化了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
山海虽远,同心同行。“小星星”们以青春之名,在文化对话中播下友谊的种子、在历史学习中筑牢信仰的根基、在非遗传承中唤醒共同的记忆。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以青年之姿,化乡愁为团圆的动力,为两岸的未来写下温暖的注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诗瑶 通讯员魏强、陈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