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闽江河口湿地景色(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福州西湖-左海湿地公园沿岸城市风光(8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福州连江县山堂村,一只董鸡在水田上空飞行(7月30日摄)。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闽江河口湿地景色(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晋安湖公园荷花塘里,一只翠鸟停在莲蓬上(6月21日摄)。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晋安湖公园沿岸城市风光(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福州连江县山堂村,彩鹬在水田里觅食(7月30日摄)。
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省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