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烟火乡愁世遗城——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烟火乡愁世遗城——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来源:新华网2024-08-26 08:52

  新华社福州8月25日电 题:烟火乡愁世遗城——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邰晓安、吴剑锋

  泉州,枕山襟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马可·波罗笔下盛赞的东方大港。六胜塔下、洛阳桥边,红艳如火的刺桐繁花与泉州港往来穿梭的高樯大舶交相辉映,造就了泉州“刺桐城”的美名,泉州港也由此得名“刺桐港”。

  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商贸中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邂逅”,缔结出东西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也积淀了刺桐城多元包容、爱拼敢赢的文化底色。

  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世遗之城”,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历史走向未来,文脉绵长、生生不息。

  多元共融

  初秋,九日山依旧草木葱茏,摩崖石刻掩映于苍翠之中,如同历史的低语,讲述着老城的过往。

  “泉州的开发始自周秦,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大批涌入,为这里厚植中原文化底色。”泉州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古时晋人将怀乡之情寄于山水,如今的泉州才有了九日山、晋江、洛阳江等具有中原特色的地名。

  图为位于泉州南安的九日山祈风石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宋为伟 摄

  地处东南一隅,西有戴云、武夷等山脉阻挡,东有三湾十二港及太平洋季风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的泉州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大海。

  唐代以来,泉州儒商并重、大兴海贸。至宋元时期,刺桐港已与约100个国家通商贸易,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向西承接中原文脉、向东与海共生共荣,泉州正是刻印着古老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活化石”。“这座城市以包容友善的心态接纳了不同肤色、语言和宗教的外来族群,形成了绚丽多彩、和谐共处的文化多样性城市景观。”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说。

  漫步于洛阳桥上,潮起潮落间,仿佛一脚踏过千年。

  图为泉州洛阳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因进出口运输繁忙,为拓展港口腹地、畅通交通,宋元时期,泉州掀起修桥热潮,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洛阳桥便建于此时。如今的泉州,坐拥世界遗产1个(遗产点2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像洛阳桥这样的“海丝史迹”比比皆是。

  历经1300多年风雨的开元寺,是许多游客到泉州旅游的第一站。寺中大雄宝殿内,二十四尊“飞天乐伎”藏身斗拱之间,其造型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敦煌飞天于一身,既杂糅又和谐。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是泉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行走在泉州的港口码头、街巷村落,仿佛打开一扇扇“任意门”,产生时空、地域的交错感:千米长的涂门街上,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比邻而居;古村老巷里,“皇宫起”的官式大厝、南洋风的番仔楼、海蛎壳为建材的蚵壳厝星罗棋布;市井乡间,闽越遗风拍胸舞、奇而不俗的惠女服饰、“行走的花园”簪花围等独特民俗传承至今……

  “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融入泉州的城市肌理,与丝路精神一脉相传,至今闪耀着融合之美。”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说,泉州因此也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等美誉。

  爱拼敢赢

  “闽南民众常说,‘爱拼才会赢’。”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讲到:“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漫步泉州,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旋律时常响起。

  泉州市丰泽区真武庙前,一方巨石拱出地面、宛如龟背,上方石碑篆刻的“吞海”两个大字,彰显了泉州人征服大海的豪情。

  图为位于泉州市丰泽区的真武庙。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衣冠南渡,让这片土地染上了农耕文明的底色;向海图强,赋予了泉州人爱拼敢赢的勇气。至今,“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赢笑笑”仍是泉州人的信条。

  曾几何时,晋江还是一个为温饱犯愁的农业穷县。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无数晋江“泥腿子”“洗脚上岸”,靠着“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劲头,拼出一个“民办特区”,创造出“晋江经验”,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杆。

  知名体育品牌安踏是其中的代表。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作坊,到踏上自创品牌之路,在汹涌澎湃的商业大潮中,安踏勇立潮头、不断突破,发展为全国领先的运动品牌。安踏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赖世贤说:“敢于冒险、爱拼敢赢是泉商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尽管会遭遇起伏和挫折,但少有人轻言放弃。”

  工人在晋江市安踏集团总部运动鞋生产工厂里忙碌。新华社记者 周义摄

  晋江的鞋服、南安的水暖、安溪的光电、惠安的石雕……让泉州崛起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基地。如今,泉州市共培育出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15家,市场经营主体超152万家。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达1.22万亿元,成为我国著名的“品牌之都”。

  “站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作为泉州的重要地标,两塔一桥历经千百年风雨,挺拔如初,已成为泉州人的精神图腾,象征着泉州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也彰显着这座城市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

  半城烟火

  飞霞映红,华灯初上。中山路上,灯光勾勒下的二层骑楼,好似游龙蜿蜒。“古早”的招牌下,四果汤、石花膏、手工麻糍、牛肉羹等小吃店宾客盈门。

  中山路贯穿泉州古城南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串起周边众多背街小巷,令游客心向往之。“这里既有闽南建筑的古朴美丽、地方小吃的特色风味,也有寻常生活的浓浓烟火气。”游客苏见欣说,在原汁原味的街巷里慢行,感受最本真的当地生活,是泉州古城最让她着迷的地方。

  图为泉州中山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泉州的悠悠古韵开始广为人知。2023年,泉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泉州的遗产是鲜活的。老百姓生活在遗产里,遗产就在身边。”泉州文旅集团宣讲队队长颜静怡说,作为“活着”的古城,古老的建筑、艺术、风味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泉州相得益彰,碰撞出无穷魅力。

  为了守护好“半城烟火”,留住浓浓“乡愁”,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微改造”提升古城,不搞大拆大建,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用法治之手为城市护航。

  泉州湾入海口的蟳埔渔村,人头攒动。作为蟳埔女传统装饰的“簪花围”火爆“出圈”,慕名而来的游客挤满渔村的街巷,村内四处可见簪了满头鲜花、欢声笑语的游客。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码头边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摄

  薪火相传的非遗“木偶戏”也是一票难求,“先订戏票,再订机票”成为许多人游玩泉州的攻略宝典。“游客在太阳底下排队3小时,就是为了看一场我们的木偶戏。”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兴盛彰显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承。

  “如今的泉州古城,正成为文化大秀场。”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副局长林菲表示,“身边的世遗”激发了泉州老百姓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耕本土文创设计,让更多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重获新生”。

  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音乐活化石”,悠扬婉转的南音一度式微,只能成为流行歌曲中的一段“戏腔”点缀。

  “南音曾是深宅大院的雅乐,传承至今是系统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我们通过钻研创作,加入伴奏、灯光、音响等元素,让南音适应现代传播。”泉州点水南乐乐团成员蔡凯东说,近年来他们乐团先后到上海、伦敦等国内外城市演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喜欢这一古老戏曲剧种。

  因多元而多彩、因传承而时尚、因烟火而迷人的刺桐城,正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契机,迈入新的航程。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建德:“以花为媒” 打造春日消费新场景

  • 乌鲁木齐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