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分享会活动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7月5日,时隔两年,马伯庸携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再度来到大连市新华书店举办图书分享会,受到读者及粉丝的热烈追捧,他感慨万分:“这趟回来,大连天热,读者的热情比天气更热!大连读者的文化素养很高,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这也是我特别喜欢来大连的原因。”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骏马奖得主。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近年来,由其作品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影视剧热播。
当天下午,马伯庸还未露面,读者已将一楼卖场挤个水泄不通。在分享环节,读者们手捧书本,在卖场排成一个“回”字形长队——爱读书的人就是文明,大家静静等候,不急不躁。
在记者采访环节,马伯庸说,《桃花源没事儿》这本书的灵感最初来自他居住小区的片警。“我一直跟他关系很好,我们会一起聊天,后来随着我的生活、工作的经验不断丰富,想法不断迭代,每年增补,最后变成了这样一个小说。”
谈及创作过程,马伯庸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我每部作品的创作会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在全国各地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阅读大量的文献;第二个阶段是构思,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去衍生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人,表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三步就是进入到切实的写作阶段。”
写这种与古代有关的小说,阅读历史类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吗?马伯庸说:“作为一个作家,我觉得阅读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书,作家的要求是必须特别杂,各行各业不能说要做到精通,但是要知道得足够广。所以我日常阅读基本不挑,逮着什么书看什么书,尽量不给自己制造一个舒适区,一定要读自己意料之外的书,才能够写出一些更有创意的作品。”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彭杭)
责任编辑:钱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