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爆破施工侧记:厘米级精度助力万吨级沉管对接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大连>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邱晓琴]

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爆破施工侧记:厘米级精度助力万吨级沉管对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8-03 14:45

24小时热图
  • 2025年贵州“村超”开幕

  • “尔滨”雪人迎八方来客

  • 地毯小镇赶制订单生产忙

  • 海口天迹泳池雏形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

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爆破施工侧记:厘米级精度助力万吨级沉管对接

  图为施工现场。 张静 摄

  中新网大连8月2日电 题: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爆破施工侧记:厘米级精度助力万吨级沉管对接

  作者 杨毅 张静

  盛夏时节,黄海侧畔的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片忙碌。在这里,我国首条北方高寒地区的海底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主线即将迎来最终管节E18的安装。

  大连湾海底隧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项技术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该隧道全长5.1千米,海上沉管段共由18节沉管组成。大连湾海底隧道建成后,将为大连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快速通道,对于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大连湾两岸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海底隧道,其质量的要求不言而喻。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8个万吨级沉管能否在水下安放的平稳、舒适,沉管基础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

  图为爆破施工现场。 张静 摄

  海底隧道沉管主线全长3035米,共18个管节,其中涉及水下爆破施工的区域长达2168米,涵盖了隧道北岸段、沉管基槽、浮运航道及规划航道等多个重点区域,施工方量约155万立方米。按照设计,上宽下窄呈倒梯形的沉管主线基础,需经过挖泥、爆破、清渣等一系列工序,使底层平整度和边坡角度达到设计要求,以保证后续整平船的安全驻位。这对控制基础精度的关键工序——水下爆破提出了不小挑战。

  “海况地质比想象的还要棘手。”负责沉管主线基础爆破施工的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水上基础项目部总工李义彬说,和港珠澳大桥所处的伶仃洋海域有所不同,大连湾岩石地层丰富,或是岩石内部有溶洞、夹层,外硬内软,或是大片的辉绿岩,这对工程的爆破施工带来不小的挑战。

  即便已经承办过近二十项爆破工程,海底隧道地质的复杂程度还是超出了李义彬爆破团队的认知范围。“夹心脆的石头容易倒灌粘土,导致标高不够,还容易卡住炸药包;硬度很高的辉绿岩又很难钻透,一个直径仅10厘米的药孔至少需要4个小时”。

  图为施工现场。 张静 摄

  万事开头虽然难,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几个回合下来,李义彬和他的爆破团队如同庖丁解牛般,慢慢摸清了沉管基槽每个管节的岩层分布,以及不同岩层的“性格”特点。结合过往经验多番头脑风暴后,施工团队决定实施“三维B超定位”加“切蛋糕”二合一的高精度爆破工艺,突破恶劣地质的桎梏。

  “深海作业必须耳聪目明,我们先用国内一流的多波束三维测量给爆破船当‘眼睛’,并且严格控制定位误差在10厘米以下,然后像切蛋糕一样把基础分层。”李义彬解释道,基础分层后,还需要设计不同距离的梅花形孔位,边坡附近还设有一个岩石减震带,防止底层爆破对坡度冲击。

  李义彬说,以16.5米深的沉管基础为例,最底层需保证爆碎后的岩石精巧且密实,排距选择较为细密的2.5*2米钻孔,第二层和第三层爆碎后呈相对规矩的中等块石即可,排距选择相对宽松的3*2米钻孔。如果钻孔过程中偶遇礁石和石笋等大块头,则通过补钻孔和下药方式调整,同时充分利用倒梯形地势特点,从基槽中间向两边爆破,使炸药在不同地质层有足够的释放空间又不至于影响边坡角度。

  “新工艺完全满足要求,基础平整度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对症下药后,现场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典型施工顺利告捷,水下爆破作业随即势如破竹。2022年1月27日,沉管主线基础爆破施工全部完成,比计划提前32天。

  900余天的高速奔跑,8000多次的爆声雷雷,近两个水立方场馆体积大小的施工方量,大连湾海底隧道爆破施工团队用厘米级精度护佑了万吨级沉管的每一次平稳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