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让数量庞大的老年人享有健康、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40万,约占常住人口的30%,老龄化形势严峻。
面对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老年医学科于2025年8月正式独立运行。老年医学科以“全人管理”为核心理念,成为推动健康老龄化战略在基层落地的重要实践。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老年医学科负责人沈兰开展日常查房。
诊疗流程之变
——从“专一”到“全面”
“老年人多病共存的情况较常见,高血压、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问题常常同时出现。传统医学专科分科过细,容易导致患者面临‘挂号难、辗转多科’的困境。”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老年医学科负责人沈兰表示。
许多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例如头晕可能涉及神经、心血管甚至心理因素,食欲不振也可能与消化、情绪或药物副作用有关。家属带着老人穿梭于各个科室之间,不仅耗费时间精力,还可能因缺乏统筹而导致用药重复、治疗碎片化。
68岁的王婆婆就曾因“吃不下饭”辗转于多个科室,检查做了一圈却未能明确原因,她和家人都感到疲惫与无奈。“这正是老年医学科要解决的痛点”沈兰表示,“老年医学科独立运行的初衷就是为像王婆婆那样的老年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科室的医生就像他们身体健康的‘管家’,为他们一站式解决多病共治的问题。”
诊疗理念之变——
从“治病”到“管人”
与传统专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不同,老年医学科强调“全人管理”,不仅关注单一疾病,更重视维护老年人的整体功能与生活质量,实现这一理念的核心工具就是“老年综合评估”(CGA)。
75岁的陈大爷因“头晕、乏力、行走缓慢”前来就诊,家人原以为只是年老体衰。沈兰凭借神经内科专业经验,初步判断其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大。确诊后,药物治疗仅是第一步,团队随即为陈大爷开展了全面的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发现,他不仅跌倒风险、营养不良风险高,还存在抑郁情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凑合着过吧”。
针对这些问题,科室为他定制了个性化方案:调整药物改善运动功能,由康复师指导平衡与肌力训练,营养师调整膳食结构,并辅以心理疏导。住院十余天后,陈大爷的整体功能明显改善,精神状态好转后,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CGA不是简单的体格检查,而是一套覆盖日常生活能力、跌倒风险、营养、肌力、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及多重用药等十余个维度的系统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我们形成‘问题清单’,并联合康复师、营养师、药师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干预方案,目标是提升老人的整体生活品质。”沈兰补充道。
诊疗格局之变——
从“单兵作战”到“联动协同”
作为区域三甲综合医院的特色专科,老年医学科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短期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中期完善多学科团队建设,重点发展帕金森病、脑卒中康复、骨质疏松、跌倒预防等亚专业;长期目标是构建“医院——养老机构——社区”三级联动的整合式照护网络。
“老人如果不清楚自己该挂哪个科,老年医学科可作为‘首诊平台’提供专业指引。”沈兰说,“我们还定期走进养老机构与社区开展健康讲座,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目前,科室已深入多个乡镇开展跌倒预防、慢病管理等科普活动,努力让健康老龄化理念惠及更多人群。
沈兰认为,老年医学科的独立运行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医院诊疗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区域内复杂共病的老年患者提供了明确、便捷的就医方向。“这本身就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一大进步,让‘老有所医’真正成为温暖的现实。”(图/文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