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重庆以金融机构的持续创新为核心引擎,聚焦“环境效益优、可复制推广”两大关键,在政策探索、产品研发、协同模式上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贡献了鲜活的“重庆经验”。
标准先行,筑牢创新制度根基
重庆率先突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空白,推出全国首创的13项转型金融标准,涵盖农业、航运、化工等领域;开发“碳挂钩”贷款产品,实现企业碳账户系统与金融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楠木资产票据质押贷款、跨履约周期碳配额质押融资贷款等创新产品。累计推出绿色和转型信贷产品超350款。
从资金投向看,绿色金融资源精准锚定三大核心领域:截至9月末,重庆市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达5667.1亿元,较年初新增691.3亿元;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1370.9亿元,新增375.9亿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896.4亿元,新增197亿元。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重庆大批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需求迫切,这也推动绿色转型贷款成为金融机构投放的核心方向,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产品赋能,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重庆金融机构立足产业需求,量身定制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让绿色投入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工行重庆分行为万州区某企业发放的碳挂钩贷款,将贷款价格与节能减排目标挂钩,通过第三方机构动态监测碳排放情况,年度减排成果直接影响融资成本,倒逼企业提升绿色转型效率。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推出重庆市首单“碳减排量+能效提升率”可持续双挂钩贷款,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该产品在传统碳绩效挂钩模式基础上,创新性叠加企业核心技术能效指标,将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技术含绿量”高的环节,构建起“技术突破——金融激励——效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重庆市河牛滚装船运输有限公司船舶修造现场。恒丰银行供图
针对内河航运“重资产、长周期、强周期”的行业特性,恒丰银行通过“总分联动”争取特别授权,在重庆推出特色“船舶贷”,成为当地首家开展在建船舶贷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河牛滚装船运输有限公司作为运力龙头企业,计划淘汰高耗能油船、新建数十条LNG新能源船舶,恒丰银行重庆分行通过“营销+审批”协同机制,依托线上抵押登记便利化、评估与保险服务标准化前置、绿色审批通道等创新举措,高效投放首批贷款超5096万元。截至目前,恒丰银行已通过“船舶贷”累计批复授信12.9亿元,服务船企超30家,为内河航运绿色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此外,工商银行总行为“重庆造”深蓝汽车量身打造专属新能源汽车消费融资产品,总行全程参与系统开发。通过这一产品,工行重庆分行实现贷款业务“一点对接全国”,有力支撑了重庆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市场的拓展。
2025年3月,农行重庆分行、农银投资联动,发挥“商行+投行”协同优势,以5亿元股权投资支持赛力斯汽车引入长期资本,提升行业竞争力。为企业注入了长期发展资本,有力助推其全产业链低碳转型,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双碳”战略融合的典型范例。
协同发力,凝聚金融聚合效能
面对重大绿色项目的巨额资金需求,重庆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为纽带,凝聚跨机构、跨层级的协同合力。铜梁区海辰储能项目作为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中国银行重庆分行主动介入招商引资环节,牵头组建46亿元银团,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前列的储能电芯供应商,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融资需求达267亿元。工行重庆分行牵头组建由十一家银行参与的银团,投放分行存续规模最大的一笔绿色贷款,保障项目稳步推进。项目通车后,重庆主城至黔江通行时间将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为绿色出行提供重要支撑
从“总分联动”的机制创新到“银团协同”的资金聚合,重庆绿色金融打破了单一机构的服务局限,通过跨层级、跨主体的协作模式,为重大绿色项目和重点产业转型提供了稳定、充足的金融保障。
重庆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以标准体系为基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协同机制为支撑,既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又紧扣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为全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闫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