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9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发布《致民营企业家:破产审判视角的30条建议》。此举是重庆五中院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的又一具体实践,旨在帮助民营企业规范公司治理,避免陷入经营困境,依法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
据介绍,30条建议涵盖企业设立、经营、管理、破产程序等环节的法律风险提示,包括合理评估公司资本、审慎提供个人担保、规范关联交易行为等内容。
例如,“获取专业咨询支持”方面,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置备管理人名册,民营企业可通过法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查询名册信息,了解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人。同时法院建立管理人定期值班制度,企业可前往法院咨询值班管理人,获取专业法律意见;
又如,“禁止欺诈清偿行为”方面,企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放弃债权的行为,进入破产程序后管理人均有权撤销。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走进重庆破产法庭,先参观了法庭诉讼服务中心、第一审判庭、代表委员联络站、数据集控中心等功能区域。观看了重庆破产法庭工作短片以及微课程《可重整不清算—优化企业破产拯救机制》,课程内容结合多个全国性典型案例,涵盖小微企业保护、重整价值识别等企业破产程序关键环节和实务经验。
在活动现场,重庆破产法庭法官吕金伟解读《致民营企业家:破产审判视角的30条建议》,并对企业在设立、经营、管理、破产程序等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提示。
重庆五中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吴洪向记者介绍,此次活动旨在搭建与代表委员、民营企业家的沟通平台。活动以优化司法服务为重要抓手,近距离倾听民企心声,回应代表委员关切,以实际行动书写司法护航发展、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答卷。
据了解,破产审判作为司法保障民营经济的重要实践载体,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五年以来,重庆破产法庭通过精准发力、典型引路、机制创新,为民营经济纾困赋能,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司法屏障。
重庆破产法庭充分发挥拯救和出清的“双重功能”,妥善办理民营企业破产案件,共审理民营企业破产案件1603件,占比达87.74%,累计盘活资产716.68亿元,化解债务4859.54亿元,释放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活力。
同时以“典型引路”树样板。重庆破产法庭高效审结力帆股份、金科股份等上市民企重整案,妥善办理隆鑫集团、协信远创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企重整案,实现企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企业脱困重生。
不仅如此,重庆破产法庭还大力适用快速程序,积极探索小微企业破产审理重庆模式,出台预重整制度3.0版本,优化升级破产协同易审平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重庆破产法庭法官刘玉妹表示,未来重庆破产法庭将继续秉承市场化、法治化理念,不断优化破产审判工作,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 张佳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