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要不是这条急救绿色通道,我不敢想后果……”在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病房里,刚脱离生命危险的王先生拉着医生的手反复道谢。不久前,他因高处坠落陷入危急,从基层分院初步救治到总院手术的无缝衔接,生命接力的背后是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医共体建设交出的一份民生答卷——通过构建紧密型医共体,曾经“看病难”的基层医院正在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生命通道提速 高效协同的密码
王先生的救治过程,是陈家桥医院医共体高效运转的鲜活样本。据了解,事发当天,歌乐山分院接诊时,患者已出现失血性休克,因伤势过重无法立即转运。分院医护团队按照总院培训的规范流程,一边开展急救处置,一边通过信息化平台将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至20公里外的总院创伤中心。
“患者颅内出血风险高,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总院专家同步远程会诊,迅速敲定手术方案。当王先生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转入总院手术室时,早已等候的医疗团队即刻开展手术。最终,这场跨院区的生命接力以患者完全康复画上句号。
紧急救治王先生。陈家桥医院 供图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陈家桥医院医共体内危急重症患者转诊同比增长153.61%,抢救成功率提升3.16%,平均转诊耗时显著下降。从胸痛、卒中到创伤,医院构建的“1+6”区域急救体系,涵盖六大救治中心,让“一键启动”的急救响应机制成为常态,基层单位胸痛、卒中识别准确率已达94%。
协同作战: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核心是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陈家桥医院院长郑晓东说,早在政策全面铺开前,医院就与西永、土主、回龙坝等基层医疗机构探索合作。2023年起,医院进一步构建“1+5+18+N”专病管理网络——以1个总院为核心,联动5家分院、18个专病团队和N个社区诊所,彻底打破“单打独斗”的医疗格局。
院长郑晓东和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病情。陈家桥医院 供图
“没想到,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能看总院专家号!”家住土主街道的李女士患腰椎病多年,过去往返陈家桥医院的奔波让她苦不堪言。如今,总院骨科专家每周定期在社区坐诊,她在家门口就完成了诊疗。
这正是医共体“专家共享”的生动体现——42名专家下沉分院坐诊超1500次,深度融入26支红岩家庭医生团队,把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通过“专科共建”“一分院一特色”模式,陈家桥医院已在基层落地11个特色专科,推广43项新技术。从检查到治疗,统一的诊疗标准让患者在基层也能享受到与总院同质化的服务,18个专病病种手册更成为基层医生的“口袋宝典”。
在“专病共管”机制下,陈家桥医院选派中层干部任职分院领导,建立共管病房开展联合查房866次。这种“防治管”一体化模式,让分级诊疗在落地过程中见实效。
六大共享中心:破解基层“检查难”困局
“以前基层做不了的检查,就得让患者往总院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查,手机上直接收报告。”郑晓东口中的变化,源于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六大区域共享中心的建立。
远程心电诊断平台可监控医共体内相关检测结果。陈家桥医院 供图
居民在基层开单检查后,可到总院完成检验,报告实时反馈;物流车每日收取基层标本,总院集中开展检测。截至目前,区域放射远程诊断量超过20万例,心电诊断超过6.5万例,检验结果互认超过1.2万项。这种集约化模式不仅降低了基层运营成本,更通过统一质控保障了医疗质量。
为了让健康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陈家桥医院创新“医格+网格”双网融合机制,聘任120名社区网格员为健康管理员,入户巡诊超3000次,构建“1+10+N+1”健康管理网络。
据医院数据显示,分院专科门诊量增长20%,基层诊疗占比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接受“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
双向成长:医护能力与居民信任共提升
医共体建设惠及的不只有患者,也为基层医护搭建了成长平台。基层医生根据“今天休息,今天就可以来学”的灵活安排,随时到总院学习、参与查房、观摩手术实操,总院则通过86场学术活动实现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全覆盖。
回龙坝社区医院一位年轻医生感慨:“以前一年碰不到几个复杂病例,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提升特别快,居民对我们的信心增加了,门诊量也上涨了。”
随着服务能力提升,陈家桥医院于2024年底成功晋级国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按照规划,陈家桥医院医共体将在2025年完成18个病种全流程标准建设,2年内实现临床管理同质化、远程会诊全覆盖,3年内建成成熟的分级诊疗体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本质是打通信任的通道。”郑晓东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区域专病健康共同体,推动医防融合、关口前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连续、优质的健康服务。(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