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日,以“生态 链接互鉴”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在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柳荫艺库正式开幕。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汇聚全国高校学者、艺术乡建实践者、乡村运营者等各界力量,通过案例发布、签约合作、学术论坛、成果展览等多元形式,探索乡村美育在文化传承、生态共建、跨域协作中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开幕式现场发布了2025年度“全国十佳乡村美育案例”,柳荫镇与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签订了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开幕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柳荫镇乡村人才孵化中心及艺术成果展,实地感受“艺术粮仓”“一锤定荫”艺术水渠等特色景观中乡土文化与创意的碰撞融合。
当天下午,多场学术论坛同步举行,围绕“艺术乡建的在地实践”“研学美育的创新路径”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厚植美育沃土柳荫实践树典范
此次活动落地柳荫镇,源于北碚积淀深厚的乡村美育基础。
位于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北碚,既传承着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意文脉,更承载着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和陶行知“乡建四杰”的实践基因,“三千名流汇北碚”的文化盛景早已将审美基因融入乡村肌理。
近年来,北碚区以“农+旅+艺+学”融合发展为核心,深化与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9所高校的校地合作,创新形成“1+2+N”(1个核心村、2所牵头高校、N个共建单位)协同机制,将艺术创意深度植入乡村建设。
自2019年成为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发源地以来,柳荫镇已连续承办六届活动,打造出以东升村为代表的乡村美育特色实践:通过提炼“柳”“竹”文化元素,建成柳门竹巷艺术院落、“稻香故园”稻田展区等12处特色景观;发起“生活艺术家柳荫走人家”项目,组织村民开展庭院创作、家庭艺术展,实现“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
这一以艺术赋能为核心的乡村美育实践,已斩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更带动全区20余个村落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韵”的美育格局。仅东升村去年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综合收入约200万元,村集体增收50万余元,成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多维协同发力开启美育新篇
第七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活动的举办,为北碚乡村美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在“文艺赋美乡村”战略引领下,北碚正逐步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
依靠数字赋能,北碚正激发乡村美育新活力。开幕式上,柳荫镇与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签订了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美育行动的数字化进程正式启动。“我们将助力北碚实践‘数智化’主线,为构建资源互通、经验共享的乡村美育体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推动审美教育与乡村发展在数字时代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跨域互鉴有效拓宽了乡村美育的实践边界。论坛通过搭建高规格对话平台,不仅汇集了泰国NangYai皮影戏保护等国际经验,更深入展开了浙江与重庆艺术乡建模式、中泰OTOP项目等对比研究,为本土实践提供了多元的参照与方法论启迪。
同时,青年力量也正激活北碚乡村的内生动力。依托柳荫艺库、小丰年等五大研学基地,北碚正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参与运营。“村集体+青年创客”模式已培育出“平安课堂特训营”“全城儿童放养村”等研学品牌,累计接待研学团队500余个。“未来还将通过柳荫镇乡村人才孵化中心等载体,推动美育从‘外部输血’转向‘自我造血’。”柳荫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场扎根乡土的美育行动,正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家园。接下来,北碚区将持续推动“艺术乡建全域推进计划”重点项目走深走实,构建回应国家需求与时代脉搏的乡村美育实践体系,积极创建“文艺赋美乡村示范区”,为全国“文艺赋美乡村”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讯员 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