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康主任,您看我这恢复得咋样?现在穿吊带衫都没问题!”64岁的李阿姨半年前体检发现早期乳腺癌,在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接受腔镜切除及一期假体重建手术后,肿瘤得以根治,乳房外形完美保留。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强调癌症“早诊早治”与“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基层医院提升防治能力成为关键一环,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交出了一份“以技术为刃、以人文为怀”的满意答卷。
从“晚期焦虑”到“早期安心”
“乳腺癌并非绝症,早发现、早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核心关键。”胸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康世洲的电脑里,存放着过去三年荣昌区8000余名35—64岁女性的县域两癌筛查台账。2022年筛查中,一位52岁农村大姐因“怕查出问题”拒绝检查,社区医生多次上门沟通“早发现能保乳还能保命”,最终她接受乳腺彩超和钼靶检查,查出直径仅1厘米的早期导管原位癌,术后进行规范化治疗,如今每半年复查指标均正常。
“若再晚一年发现,肿瘤可能突破基底膜,成为浸润性癌,其治疗成本和周期会显著增加,但其预后远不及原位癌。”康世洲表示,国家推行的“两癌”筛查项目为基层女性带来了实质帮助,尤其惠及缺乏定期体检意识和条件的群体。
据了解,荣昌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通过筛查发现的乳腺癌患者中早期病例占比达68%,其5年生存率超95%。
据了解,近年来虽然医院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或科普教育,倡导适龄人群及癌症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早癌筛查,但部分群众仍存在体检意识淡漠,主动筛查率低的现状。
康世洲提及一位25岁年轻女性患者,有乳腺癌家族病史,但从未做过相关肿瘤筛查,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进行入职体检才发现乳房肿块,但已经是局部进展期,错失了保乳机会。他呼吁,有家族病史、晚婚晚育、长期熬夜、饮食不规范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提前至35岁开始每年一次乳腺专项检查,避免因早筛意识淡漠而陷入治疗被动的局面。
从“全切保命”到“保乳保形”
“医生,我是保乳还是保命?”这曾是许多乳腺癌患者面临的首要选择。2019年胸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从普外科分科独立后,康世洲带领团队进行专科化发展,目前已常规开展乳腺癌保乳术、腔镜微创乳腺切除术+一期假体重建术等多项高难度四级手术,保乳率从不到5%提升至20%。“随着早期乳腺癌发现率的增加,现在更多患者会主动询问‘能不能保住乳房’。”康世洲话语中透着欣慰。
李阿姨的手术就是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她确诊时肿瘤位于乳房外上象限,直径1.2厘米,符合保乳指征。”康世洲回忆,术前李阿姨的女儿从外地赶回,反复确认“保乳会不会增加复发风险”“术后会不会留明显疤痕”。团队详细讲解腔镜乳房切除+一期假体植入手术原理,展示同类患者术后恢复照片,并安排与志愿者交流,最终李阿姨接受手术方案。团队通过高清腔镜系统,经腋下4厘米隐蔽小切口完成保留乳晕和乳头的全乳腺切除,同时完成适宜大小的假体植入,保证了术后乳腺形态的对称性。“现在李阿姨不仅经常和老姐妹跳舞,还主动加入‘粉红志愿者’队伍,给新患者分享经验。”
规范诊疗:构建“全周期”管理
在荣昌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每周三下午4点的肿瘤多学科讨论(MDT)已成常态。“上个月有位局部晚期患者,通过乳腺甲状腺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等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了‘新辅助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期望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后保住患者乳房。”康世洲介绍,科室致力于联合多学科参与,建立从“防、筛、诊、治、康、管”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随访管理手册,明确复查时间、复查项目,并指导功能锻炼及运动饮食。
今年54岁的周大姐正是规范诊疗的受益者。14年前她因左侧乳腺癌接受了左侧乳房切除手术,8年前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右侧乳房结节,再次确诊右侧乳腺癌,并再次接受手术。“术后我严格按随访手册复查,坚持治疗,现在我在老家承包了鱼塘养鱼养虾,农闲时进厂上班,收入还挺不错。”周大姐的案例成为科室“励志标杆”,她常在病友会上分享:“癌症就像高血压、糖尿病,规范治疗也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千万别放弃希望。”
十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作为新晋三甲医院,荣昌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用实践证明,基层医疗正在成为中国癌症防治网络中坚实而温暖的一环。“我们要让县域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康世洲说,“不仅要治好病,更要通过技术、管理和关怀,帮助她们回归社会,开启正常的生活及工作,重拾信心与尊严。”(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