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4日,重庆市市场监管系统历时4个月、覆盖全系统的业务辩论赛落幕。这场以“站上制高点”为主题的赛事,不仅是一场语言与逻辑的比拼,更是一次全员业务能力的大练兵;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较量,更成为“沉默是金”语境下,新时代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
从276个辩题的基层征集到49场激烈角逐,从350余名参赛选手到线上线下观赛人次破万,这场辩论赛成为重庆市市场监管局自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全系统大规模文化活动,以其参与之广、内容之实,展现了一支“张嘴能讲、提笔能写、下手能干”的公务员队伍是如何炼成的。
让辩论赛成为能力建设的“磨刀石”
回放赛事记录,两个特点尤为突出:一是辩论选题直击现实痛点。从“注册登记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之争”到“防御性商标注册是否应予支持”,从“‘职业索赔人’对优化市场环境利弊之辩”到“保障食品安全,‘专业路线’与‘群众路线’谁更优先”,这些来自一线关注、窗口服务与基层执法的真问题,恰是干部能力提升中需要直面并思考解决的问题。
二是辩论现场检验综合素养。参赛选手既要用法律条文筑牢论点根基,又要用政策理论构建逻辑框架,更要用群众语言化解质询、驳论攻辩——这正是新时代干部亟需的“三位一体”能力。
这场辩论赛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培训“听讲—笔记—考试”的封闭循环,创造了“问题导入—主动学习—实战检验”的能力提升新模式。当市场监管干部不再满足于按规定办事,而是追问规定何以更合理;不再停留于政策执行,而是探究政策制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需求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便会实现质的跃升。
在“保障食品安全,‘专业路线’与‘群众路线’谁更优先”辩题结束后,重庆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陈继桥点评时认为,食品安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涉及60多部法律法规规章,还要经常运用食品安全标准,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就1700多项,而且还需掌握与食品相关的医学知识,这对市场监管者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
同时,食品生产消费量大面广、基层监管人少事多,专业监管力量不可能完全覆盖,必须动员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从单一监管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因此,专业监管的作用毋庸置疑,需要提质提效;社会共治的力量也不容小视,需要抓紧抓好。可以说,“专业路线”和“群众路线”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体两面,就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能讲会写善干”背后的能力密码
剖析这场赛事的组织逻辑,可以发现锻造复合型干部的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是搭建思想碰撞的“熔炉”。当前基层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些干部囿于“只做不说”的保守心态,面对群众质疑时“道理在口却难开”;另一些干部陷入“说多做少”的形式主义,汇报材料漂亮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此次行业辩论赛的妙处在于,它要求选手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论点要有法律依据,论据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反驳要回应群众关切。这种“用脑思考、用嘴表达、用手落实”的闭环训练,正是破解“能说不会干”或“会干不能说”困境的良方。
其次是构建以赛促学的生态链。赛事组织者没有将辩论局限为精英表演,而是设计出“辩题众筹——区县(部门)组队——导师帮带——全员观摩”的全链条机制。276个来自基层的原始辩题,经过18位专家的多轮筛选,最终形成16个业务领域的33个精选议题。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辩题生成机制,既保证了讨论质量,又激活了全系统整体的思考、学习氛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党建相关辩题虽然占比不高,但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奖优’与‘罚劣’哪个更有效”“青年干部从机关到基层,或从基层到机关更利于成长”等辩题的讨论已渗透到每个案例之中,这种“润物无声”的思想引领方式,比生硬说教更为有效。
再者是培育健康竞争的文化场。当大渡口局队与万盛局队分别贡献33个和59个辩题时,当市食药检院队与市局机关队同台交锋时,一种新型组织文化正在形成:既要术业有专攻,也要跨界拓视野;既鼓励专业深耕,更提倡思维破界。这种文化自觉避免了两极分化——既不陷入泛政策化的窠臼,也不滑向纯技术派的极端,为干部成长提供了政策与实践双向赋能、彼此滋养的精神土壤。
从辩论尖兵到治理铁军的转化之路
赛事落幕之际,更需思考如何将辩论效应转化为常态化的队伍建设机制。对此,有三点建议:
其一,将问题思维植入日常培训。本次赛事90%的辩题源自群众投诉热点和执法实践难点,这种“从痛点到考点”的转化模式值得制度化。建议建立基层难题季度听证制度,通过模拟辩论形式剖析典型案例,让干部在观点的交锋中吃透政策、摸准实情。
其二,用语言能力重塑干群沟通。当前一些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时存在“三不会”现象:政策解释不会转化、矛盾纠纷不会调解、网络舆情不会引导。他们往往说着生硬的官话、空洞的大话、晦涩的套话,久而久之,就会在群众与政策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
要打破这道“墙”,干部就必须摒弃官腔、放下架子,满怀真诚走进基层、深入群众,讲话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更能照着做,让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沟通的实效性。辩论训练中锤炼出的“法律法规民生化表达”能力,恰恰是改善干群关系的“金钥匙”。可考虑在信访接待、执法检查等环节设置沟通能力评估,倒逼干部提升表达效能。
其三,以思辨精神推进制度创新。决赛关于“职业索赔人利弊”的辩论,折射出市场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对于这类规制滞后于实践的领域,可建立“争议性问题研究专班”,鼓励干部像准备辩论赛一样,既研究法条文本,也研判社会效应,为制度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这场辩论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必须告别“填鸭式”“过关式”的传统路径。唯有创设更多真刀真枪的实践场景,让干部在思想碰撞中“强筋壮骨”,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才能真正锻造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治理铁军。当更多的“张口能讲”转化为政策解释力,更多的“提笔能写”升华为制度设计力,更多的“下手能干”沉淀为问题解决力时,我们距离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就将更近一步。(记者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