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开栏语: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重庆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光明师享荟》栏目,搭建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及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立德树人实践,弘扬育人使命,展现师者担当。期待与重庆高校师生同行,以教育伟力点亮城市未来,以强国之志汇聚智慧星河,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教育篇章。以思想之光,照亮教育强国新征程!
本期受邀分享嘉宾:董洪川,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高等外语教育、外国文学研究,曾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以上教学科研政府奖9项。
当人们利用AI技术完成基础翻译、生成多语种文本时,外语教育是否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一疑问,正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焦点。事实上,AI带来的并非“淘汰危机”,而是外语教育高质量转型的契机——从国家战略需求到人文交流的本质,从教学实践的创新到人才培养,外语教育将化挑战为机遇,以变革与创新重塑发展路径。
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历经75年,已发展成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型外国语大学。本期《光明师享荟》将聚焦“AI时代外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特邀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探讨外语教育如何应对时代挑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三有”复合型人才。
AI时代:外语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和《2025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报告》中显示,2021年至2024年,国内以人工智能翻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量几乎每年翻一番。而在日常对话、出国旅行等场景下,AI也正在成为人们跨语言沟通的首选工具。
“AI对语言的工具属性冲击显而易见,但无法取代的是语言的文化属性。”董洪川认为,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背后的文化、历史、思想、情感等,比如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苍茫辽阔的意境,或者是“庄周梦蝶”中虚实相生的哲学思考,都是AI的“机翻味”无法替代的,而人类翻译家则能凭借其对于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语言转换中保留韵味,让跨语言沟通不止于信息传递,更实现文化与情感的互通。
“也就是说,人与人在交流中建立信任感,基于文化语境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这些是AI现阶段难以突破的。”董洪川补充道。
“全球400万人口以上作为母语使用的语言有200多种,但全国像川外这样的高校仅能开设20余个语种专业,大量公开文献资料因无人能懂而沦为‘密码’,这就是外语人才缺口的真实写照。”董洪川认为,国家间交流要破除语言与文化的壁垒,而信息的不对称很有可能造成发展机遇的错失。当今世界格局急剧变化,我国急需大量国际传播和外语人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从工具使用者到思想创造者
在AI冲击语言工具属性的当下,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已成为必然。董洪川认为,AI时代的外语人才,不能只是完成基础语言转换的工具使用者,而是能够驾驭AI、用AI服务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思想创造者。
那么,思想创造者的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从生活经验、阅读、善于反思中来。”董洪川认为,思想不会凭空产生,必须要有思考的对象: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真实的跨文化场景需求,比如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沟通细节、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情感碰撞;深度阅读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中外文化、学术理论的养分,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善于反思则帮助学生将经验与知识转化为独立见解。
要实现从工具使用者到思想创造者的转变,还需打破传统外语教育“重输入、轻输出”的局限。“我们要培养学生讲述外语的能力,要讲出思想、讲出观点。”董洪川认为,以前学生注重词汇记忆、语法掌握等方面的输入,却缺乏用外语讲思想、讲观点的输出能力。要实现这种转变,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可缺少,特别是对学生原创力的评价——在考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评估,让评价导向真正服务于思想创造者的培养。
当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并非一蹴而就,更需协同发力。董洪川提出,要从体系上做出改革,比如学科专业设置要进行分级分类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高水平师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
变革路径:“硬支撑”与“软实力”双驱动
董洪川介绍,川外的变革路径正从“硬支撑”和“软实力”两方面加速突破:“硬件上,我们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搭建适配AI时代的教学平台与系统,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场景;软件上,教师要主动提升数智素养,把AI技术融入教学,教材也要跳出传统框架,增加跨文化沟通、国际传播等时代内容。”
近年来,川外深化“外语+”理念,精准对接数字经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时代需求,新增金融科技、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战略性新兴专业,建设全英教学电子商务专业集群,同步完成多个非通用语种专业战略性调整,构建起“外语+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专业矩阵。
在迎接AI时代的挑战方面,川外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9年,学校便成立语言智能学院,是全国首个冠名“语言智能”的高校二级学院。学院打造“智慧语言康复、智慧语言教育、智慧语言工程”等领域的学科特色,创新外国语言文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语言智能”学科群已成功获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
“去年,川外成为首批获得翻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DTI)的高校之一,这是外语学科在面临诸多挑战,经历深刻变革背景下学科建设的又一重要突破。”对于这些变化,董洪川满怀欣喜和期待。
AI时代的外语教育变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价值的重塑。从川外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外语教育正从“工具导向”转向“战略导向”,从“技能培养”升级为“素养提升”。这场变革或许需要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外语人才,必将成为推动国家对外开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