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视频·专访 > 正文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5-10-09 12:08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2025年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8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的荒漠生态恢复区郁郁葱葱,骆驼、狐狸、野兔等动物在此栖息。记者 万难 摄

  “基地又发现‘新成员’了!不仅有手指那么大的小蜥蜴到处在爬,还有小狐狸在里面蹦蹦跳跳的。”进入10月,位于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试验示范基地,又迎来一年中的收获季节。今年,驻扎在基地的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成员李亚等人却发现了“意外之喜”。

  这份惊喜来自示范基地单独开辟出的一片200多亩的荒漠生态恢复区。2017年,时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易志坚带领该校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进驻乌兰布和沙漠,在这里建立起“沙漠土壤化”万亩实验基地。其他地方种植黄豆、向日葵等近20种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荒漠生态恢复区则用来作单独的试验。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狐狸在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里觅食。记者 张春晓 摄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也成了许多鸟类的栖息之地。记者 张春晓 摄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边缘,昆虫在爬行。记者 万难 摄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边缘,清晨总会留下许多小动物的脚印。记者 张春晓 摄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里生长的各种植物。记者 万难 摄

  “当年,我们在土壤化后的荒漠生态恢复区沙地上播下沙蒿、沙打旺、柠条、花棒等10个品种的耐旱植被种子,少量浇水待其出芽后,便不再管理。”易志坚介绍,没想到8年过去,过去寸草不生的这片区域,如今却郁郁葱葱,形成了生态循环,甚至长出了象征区域生态系统完善的标志性植物——蘑菇。这里长出的植物除了研究人员种下的品种,还有风吹来的、动物带来的沙鞭草、雾冰藜、沙蓬等,还时常可见蜥蜴、狐狸、老鼠、野鸡、野兔、獾子、蛤蟆等野生动物的身影。“如今,这块生态恢复区不仅成为沙漠上的一道生态屏障,还成了动植物们共享的‘生态乐园’,在茫茫的沙漠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易志坚说。

  “传统治沙技术本质上是‘固沙’,‘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本质则是‘变土’。”易志坚表示,“土壤化”后的沙子,具有与土壤类似的性质,是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它不仅防沙固沙,而且生长各种植物,节水保肥,可持续性强,具有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一体化功能。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6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易志坚教授在荒漠生态恢复区查看植物长势。记者 万难 摄

  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的公牛”的乌兰布和,扎根8年的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用一年又一年的试验证明:沙漠不仅可以变成良田,沙丘沙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据悉,截至目前,团队已成功将国内外近5万亩沙漠化土地变为绿洲良田,除了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外,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近17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里,如果采用沙漠土壤化技术成功改造其中的哪怕1%,也意味着将获得约2500万亩可利用土地。未来,沙漠变绿洲、沙漠里有高产田、沙漠成为动植物的生态乐园,这些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哟。”62岁的易志坚说,团队将继续勇闯沙漠和科学的“无人区”,为沙漠化治理贡献重庆技术、中国智慧。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8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的荒漠生态恢复区郁郁葱葱。记者 万难 摄

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9月16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8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的荒漠生态恢复区郁郁葱葱,骆驼、狐狸、野兔等动物在此栖息。记者 万难 摄

  (文/记者 万难 张春晓 李志峰)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