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医生,CT做多了会不会得癌?”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方大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大附三院)放射科,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拍片检查”是就医的重要环节,但关于放射检查的不实传言,让不少人对放射科心存误解。事实上,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迭代,放射科已成为集诊断、治疗、科研于一体的核心临床支撑力量,在疾病诊疗中扮演着“侦察兵”与“导航仪”的关键角色。
临床决策的“眼睛”,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参与
面对公众的疑虑,放射科医生用专业与事实提供了理性视角。“体检时发现肺结节不必过度焦虑,影像技术早筛早治是科学防癌的关键。”重医大附三院放射科负责人说,以肺癌为例,胸部低剂量螺旋CT是国际公认的早期筛查有效手段。
影像技术的价值不仅在初诊筛查,也深刻作用于疾病长期管理。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罗东林回忆,多年前他治疗的一位乳腺癌患者,术后前两年需每3至6个月做一次影像学复查,平安度过五年临床治愈里程碑后,随访周期延长至每年一次。
在急症救治中,影像技术的快速精准能为后期救治赢得关键时间。36岁的秦女士晨起突发左侧肢体无力,紧急就医后,门诊初步判断为急性脑梗死,但发病时间不明让治疗陷入两难:贸然溶栓有脑出血风险,延误治疗又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放射科迅速启动脑血管CT成像与灌注成像检查,结合AI后处理系统,仅几分钟就明确责任血管及缺血半暗带,判定患者仍处于溶栓时间窗。临床团队立即予以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最终康复良好。
据了解,放射科已全面融入诊疗全流程:诊断环节,CT、MRI等成像技术可精准定位病变、评估分期与预后;治疗环节,肿瘤放疗依托影像引导技术(IGRT)实现靶区勾画与剂量控制,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早筛领域,低剂量CT等技术显著提高恶性肿瘤早期检出率和治愈率。
技术与质控相结合,让影像诊断更精准高效
一次CT检查会产生上千幅图像,放射科医师每日需审阅大量影像资料,诊断负荷大。为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科室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可自动检出直径<5mm的肺内微小结节,大幅减轻医师初筛压力。
“但影像医学是经验学科,AI不能替代医师综合判断。”放射科专家强调。所有报告均执行“三级审核制度”:首诊医师起草、高年资医师审核,疑难病例还需经亚专业组读片、多学科会诊(MDT),协同临床科室制定诊疗策略,降低误诊、漏诊风险。
据了解,重医大附三院放射科接诊的最小患者仅为出生13天的新生儿。由于婴幼儿无法配合指令性检查,科室采用自由呼吸磁共振扫描,在父母陪护下,借助西门子NewPrisma3.0T磁共振系统,患儿顺利完成脑部MRI检查。
科室也广泛开展功能与结构成像相结合的特殊序列扫描。32岁的小李反复眩晕、严重时无法站立,多次检查未明确病因。经膜迷路MRI检查水成像,清晰显示其双侧内淋巴囊扩张,确诊“梅尼埃病”,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无论设备升级还是技术迭代,一切以患者为中心。”重医大附三院放射科负责人介绍,目前“一站式”多模态CT扫描可同步完成肺部筛查、骨密度测定及体成分分析;无创小肠三维成像替代传统插管造影,提升舒适度,实现“精准、低耗、舒适、高效”的服务理念。
服务优化与应急保障相融合,彰显放射科的人文温度
“如何缩短检查等待时间、加快报告出具?”是患者的共同关切。为提升体验,科室推行数字化预约,患者扫码可自助签到、查看排队进程;“智慧宣教平台”用二维码推送检查注意事项;力争“当日检查、当日报告”,部分项目支持手机查询结果,真正“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奔波”。
检查过程中的应急保障同样关键。一名72岁女性患者CT检查时突发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医护人员迅速启动急救:开放静脉通路、保持气道通畅、呼叫急诊团队并报告生命体征。等待支援的“黄金时间”里,持续高流量给氧与监测,为后续确诊急性肺栓塞、抢救成功奠定基础。“我们不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患者安全的守护者。”放射科副主任邓晓娟说。
从澄清辐射误解到支撑多学科诊疗,从技术革新到服务升级,重医大附三院放射科以“寻光者”的执着,在影像中探寻病理真相,守护患者生命健康。他们深知:“每一张片子背后都是生命的重量,放射科要在精准与安全、效率与温度间,为患者撑起健康晴空。”(申敏 裴仲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