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涉企执法则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而规范行政执法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7月28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简称《办法》),于9月20日正式施行。
9月18日,重庆市司法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举行《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政策例行吹风会。重庆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种及灵在会上介绍,《办法》是全国首部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省级政府规章。在立法过程中,重庆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按照“严控频次、提高质效”和“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的原则,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
这一规章的出台,标志着重庆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其核心逻辑在于:以行政执法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乘法”,用法治的精准刻度,丈量营商环境的真实温度。
“减法”思维:从运动式检查到精准化监管
长期以来,涉企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标准不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等问题,让企业疲于应付。《办法》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多部门联合到商超开展“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检查
重庆的“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减少监管,而是通过科学统筹,实现监管效率和执法质效的提升。首先,汇总制定检查事项清单608项,进一步对应细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检查内容共计3120项,向社会公开并动态调整,清晰界定“谁能查、查什么、怎么查”的边界,确保“清单之外无检查”。其次,推行“综合查一次”机制,优化跨部门联合检查,避免不同执法单位轮番“登门”,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数据显示,自去年实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以来,重庆涉企检查频次降低了40%以上,部分区县甚至下降70%,企业反映执法问题同比下降了30%。这种“减法”不是消极避责,而是优化执法资源配置,从多头执法转向精准执法。重庆市司法局还联合财政部门开展“罚没收入异常增长”专项监督,建立月度监测机制,今年7月全市罚没收入环比下降19.2%。
这一改革的价值在于,政府不再仅仅以“查得多”“罚得多”来体现监管力度,而是以“查得准”“管得住”“服务好”来彰显监管智慧。
“乘法”效应:信用监管+数字赋能,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在做好行政执法“减法”的同时,重庆更注重运用法治手段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监管效能和企业活力的“乘法”效应。
一方面,《办法》推动“信用+执法”深度融合,依据企业信用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例如,重庆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全市风险低、信用好的108万户A类企业,检查比例降至3%以下,对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则需接受更高频次的检查,形成“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接受制约”的导向。这一机制的本质是让市场自律与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引导企业主动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优化内部管理。
执法人员通过“信用+风险”监管执法综合场景开展执法
另一方面,重庆依托数字化手段,打造“两码互核”(执法码+企业码)、“非现场检查”等创新模式,让执法更透明、更高效。例如,执法人员通过扫码入企,企业可实时查看检查事项、标准和历史记录,确保执法全程留痕、可溯可查。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等方式替代实地检查,推动监管向“无感化”“智能化”转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实施“综合查一次”检查1.1万余次,大幅减少重复执法;市场监管领域85%以上的风险隐患可通过线上预警发现,真正让企业少干扰、数据多跑路。
信用监管优化规则,数字监管提升效率,两者的结合让企业既感受到法治的刚性约束,也享受到监管的柔性温度。
法治刻度:平衡监管与活力,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
重庆此次改革,不仅仅是执法方式的技术性调整,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层次转变。《办法》的出台,体现了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型,其核心逻辑是:以法治校准监管尺度,让执法既不失职,也不越位。
行政执法人员了解企业需求并答疑解惑
这种平衡体现在三个维度: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保持高压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采取包容审慎态度,给创新发展留足空间。
无事不扰,有需必应。企业经营最需要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最痛恨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选择性和重复性。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另一方面,当企业需要政策指导或合规支持时,政府主动提供“点单式”服务。
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推行柔性执法,约谈、提醒、指导等非强制性方式占比提升,构建“预防——整改——处罚”的递进式监管体系。今年以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已实施包容免罚4162件。
这种治理思维,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安全感和预期稳定性。调查显示,重庆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2%,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重庆探索看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未来
重庆市近年来提出,深入实施全面依法治市提升行动,持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数量保持西部第一,推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重庆以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为牵引,聚焦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系统构建“无事不扰、包容审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涉企执法模式,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奋力打造涉企行政执法新范例,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庆的实践说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不是放松监管,而是让监管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在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比单纯的优惠政策更能增强企业信心。
未来,随着《办法》的全面实施,重庆还需在执法监督、企业权益救济、政策评估反馈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而重庆的经验也值得更多地区借鉴——只有执法做“减法”,企业活力才能做“乘法”;只有以法治的刻度校准监管的尺度,才能真正让市场主体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温度。(记者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