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水污染事件发现问题、溯源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均提高80%——
重庆以“巴渝治水”探索数字化生态治理
在重庆,发现一个水污染问题需要多久?
过去可能是7天甚至更久,现在是24小时内。
8月24日,记者走进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会议室,只见前后各有一张20平方米的高清大屏,屏幕上的数据清晰展现了全市河流的实时水环境情况——这正是“巴渝治水”应用系统。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聚焦治水核心业务,拆解形成700多项业务事项,通过流程再造、体系重构,融合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22个市级部门的690多项数据,成功打造出水环境‘感知—预警—治理—考核—评价’5个应用场景,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让水污染事件发现问题、溯源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均提高80%。
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网
“龙河湖海场断面日均值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浓度分别为0.239毫克/升、6.005毫克/升,分别超考核目标0.2倍、0.001倍。”去年4月的一天,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相关负责人、石柱下路街道环保员、丰都县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相关负责人同时收到了这样一条预警短信。
预警短信由“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自动发送,提醒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关注水质异动,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在收到预警短信不到1分钟,相关人员又收到了一条“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派发的问题清单:及时开展园区企业执法检查、沿河查看是否有污水溢流等污染风险。
原来,“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自动识别了龙河湖海场断面集水区范围排污口、园区、企业、畜禽养殖场等数量信息,经初步溯源锁定2个排污口及对应的7家工业企业,结合数据研判,其可能存在污水溢流、企业偷排偷放、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随即生成疑似问题清单并派发。
第三天上午11时左右,所有溢流问题均得到解决,龙河湖海场断面水质恢复正常。
该事件能够快速处置,正是源于“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对污染问题的及时发现。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依托IRS破除数据壁垒,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网,汇集1.6万余个感知点,实现510条河流状况智能感知,问题发现时间从平均7天缩短至24小时。”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了“数字化管水一张图”,实现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构建起水态势一屏总览、水污染联动治理、水问题闭环处置、水任务协同管理的数字治水新格局。
AI模型可预测未来3日断面水质
全长88公里的梁滩河是嘉陵江右岸一级支流,是重庆中心城区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次级河流。
流经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沙坪坝、北碚的梁滩河曾因两岸污水直排,中下游河段水质被重度污染。经过数年的攻坚治理,梁滩河流域已经焕然一新,昔日水清岸绿的美景得以重现。
“目前,梁滩河在沙坪坝区范围的两个交界断面均设有监测点,一个设在赖家桥,一个设在西溪桥。不管是入境水质,还是出境水质,数据都是4个小时更新一次。”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沙坪坝为精细化掌握辖区梁滩河水情,还在河段镇街断面增设10个监测点,沿河感知设备监测数据接入“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一旦出现污水超标,系统能预警并快速响应处置。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赋能水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提升,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通过断面水质预测AI模型,实现了138个市考及以上断面未来3日水质预测,精准度超90%。”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构建了一体化、全链条的治水综合场景应用,以数字赋能提升水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利用创新技术建立污染识别算法
不久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弹出一则预警信息:铜钵河上河坝国控断面自动感知到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日均值超标,预测污染物将在12个小时后到达下游的均摊坝断面。
随即,系统通过算法进行精准溯源,将问题范围控制在2个疑似污水处理厂、4个疑似工业企业、15个疑似雨水排口、10个疑似畜牧养殖场的范围之内,并将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给梁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和该河段河长。
铜钵河为川渝跨界河流,干流全长95公里,流经重庆梁平区七星镇、碧山镇及四川省大竹县、达川区后汇入州河。梁平区在做出排查响应的同时,将问题清单派发四川大竹县生态环境局同步开展排查。当天11点30分,梁平区污防科组织执法支队、监测站、碧山镇对系统派发的疑似污染源清单开展现场排查,四川大竹县同步组织开展沿河排查。
“我们发现,铜钵河干流碧山场镇河段雨洪排口有异常排水。”梁平区生态环境局污防科工作人员介绍,监测站工作人员在对排口出水快速检测后,证实出水氨氮浓度异常高。
经梁平区住建部门和碧山镇共同排查核实,确认是排污口上游100米二级管网破损,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修复。
四川大竹县在同步排查过程中也发现,某养殖场粪污储存设施破损,粪污流入河道。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已督促养殖户采取应急措施阻止粪污外排,后续又对养殖场粪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该事件从发现问题到处置结束,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构建了链式闭环关系,利用创新技术建立污染识别算法,开展多维度分析,摸清排污通道,形成溯源机制,“目前,水污染问题溯源时间从平均7天缩至24小时,效率提升80%以上。”
(文/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王子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