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3日至8日,西南大学8名学子组成“三下乡”小分队,在重庆武隆木根村开展为期6天的实践活动,以教育播撒梦想、用科技观察变革,探寻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
小分队与学生合影。西南大学供图
在木根村小学,小分队为孩子们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水火箭升空实验让孩子们追逐着白色水线欢呼,鲁米诺发光、“火山喷发”等化学实验让他们在绚丽色彩与奇妙泡沫中感受科学魅力;科技课上,“嫦娥” 奔月、“祝融”探火的故事将航天梦种进心间,爱国主义课程则通过抗战英雄事迹传递家国情怀。
一场大雨带来意外的教学灵感。8月6日下午音乐课上,瓢泼大雨突至,队员们顺势转为“自然课”,让孩子们闭眼聆听雨滴敲窗、风穿山谷的声响。“原来知识和美就在身边”,这堂特殊的课成了孩子们难忘的记忆。
乡村“空心化”曾是队员们的忧虑。村书记提及,武隆作为欠发达地区,青壮年为谋发展外流,孩子随之转学,村庄活力减弱。而8月7日走访高山蔬菜种植园时,眼前景象让这份忧虑消散:数公里现代化蔬菜大棚绵延山谷,全智能化玻璃温室里,番茄藤悬空生长,温控设施精准调控光温水肥。
“过去种‘三白’蔬菜,亩均年收入才一两千元,现在改种高山番茄,一年能挣10万元!”村民的话道出变革实效。木根村曾长期依赖甘蓝、白菜、萝卜等低价蔬菜,如今依托“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当地联合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培育优良品种,让“番茄谷”成了致富新引擎。
让队员们自豪的是,母校正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而这也让他们恍然:支教与产业振兴并非孤立片段。他们不仅是“送知识下乡”的使者,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温暖的一环——将课堂所学对接乡村需求,既检验了专业知识,也锤炼了“兴农本领”。
6天实践落幕,队员们留下了知识火种与梦想之光,带回了对乡村的鲜活认知:木根村的“丰收”有两种,一是科技浇灌下的“金果果”带来的物质增收,筑牢振兴根基;二是孩子们眼中萌芽的思想种子,孕育着乡村的未来希望。(张方略段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