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大厅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5年前的今天,百团大战打响,而在85年后,一场意义非凡的文物捐赠仪式在重庆举行——苏丽亚女士和丈夫贺中庭先生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捐赠出13件文物。
">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20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大厅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5年前的今天,百团大战打响,而在85年后,一场意义非凡的文物捐赠仪式在重庆举行——苏丽亚女士和丈夫贺中庭先生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捐赠出13件文物。
捐赠仪式现场,文物静静陈列在展台上,其中包括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11枚奖章、一本转业军人证明书、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
展品中,那面武运旗尤为特别。记者在现场看到,旗面虽褪色发黄,四角褶皱,但上面写着的“祈武运长久”“关口直荣君”等字样仍清晰可见,旗面还签有三十九名日本人名。
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博士刘婧雨介绍,武运旗是日军出征前由家属制作的“护身符”,是祈求战场上的日本士兵幸运常胜之意,通常书写祈福语并由亲友签名。因此,这面旗是日本侵华罪行的铁证,它的主人正是侵华日军士兵“关口直荣”。
“这是我已故母亲苏力同志珍藏了大半个世纪的抗战文物。”捐赠现场,苏丽亚缓缓讲述。
她的母亲苏力,1921年出生,1937年投身革命,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的宣传队员。1940年8月20 日,百团大战爆发当天,这面旗帜在马首破袭战中被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缴获,前线战士将其交由负责抗日宣传与战地救护的苏力保管。
苏丽亚回忆,母亲总说,这是八路军的战利品,丢不得。母亲将这面旗小心翼翼收在铁盒中,珍藏了70余年。直到2013年,母亲去世前才特地嘱托她,要在合适的时机将文物捐给国家。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正是母亲期待的‘合适时候’。”苏丽亚说,这不仅仅是文物的移交,更是一段沉重历史记忆的托付,也是对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的郑重承诺。
据现有资料,这面旗是目前中国博物馆公开展出的尺幅最大的“武运旗”藏品,也是已知唯一一件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更是三峡博物馆入藏的第一件百团大战相关文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科接过文物,郑重地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他的话语中满是敬意:“这批文物填补了馆藏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完善抗战文物体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白九江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表示,这些文物,见证了八路军将士的英勇奋战,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博物馆将切实做好科学保护、深入研究和创新展示工作,通过展览展示、数字传播等方式,讲好抗战故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仪式结束后,嘉宾们纷纷走到文物展台前,久久凝视着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这一件件展品,是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岁月的见证者,它们启迪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文/记者 吴礼霜 实习生 谭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