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逢暑假,孩子“无人管、没地去”成了很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既充实又快乐的假期?重庆以“假期公益托管营”行动,交出了一份让家长安心、孩子开心的暖心答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重庆市两会上,“为未成年人提供假期公益托管”首次作为全市15件民生实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借助“公益+教育”的创新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感受到重庆的民生温度。
部门联动聚合力,托管服务提质扩面
在重庆大足工业园区的办公楼里,琅琅书声与阵阵欢笑交织成独特的“假期旋律”。这里的职工子女们跟着家长 “上班”,在托管班里读书、学习,孩子们学有所获,家长也能安心工作。
今年,重庆两江新区、大足区等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整合部门合力,在园区、企业为新兴领域职工子女开设专属托管班,让“工作带娃两不误”从愿景变为现实。
而这样的暖心画面,离不开全市一盘棋的统筹推进。2025年重庆“假期公益托管营”行动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市教委、市公安局等9个市级部门联合开展,构建了“党建统领+团委牵头+部门齐抓共管+区县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彻底打破了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限。
“市级层面聚合资源,区县层面精准落地,社区层面提供个性服务,形成了全域覆盖的托管网络。”共青团重庆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行动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团市委负责整体统筹,协调场地、招募志愿者、保障托管点位有序运行;市财政局统筹彩票公益金、青少年事业发展资金支持假期公益托管;市委社会工作部、教委、民政组织力量广泛参与;工会、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动员“渝好妈妈”“五老”队伍、工会力量等参与,为“假期公益托管营”行动提供资源、阵地、师资等支持;公安机关则筑牢安全防线,加强托管班安全指导与周边治安巡逻,为孩子们撑起“安全保护伞”。
从市级统筹到基层落地,一条“部门联动、纵向拓展、全域覆盖、公益运营”的公共服务创新路径正逐步清晰。
课程升级添活力,“托管看护”迈向“全面育人”
在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华福家园社区的公益托管班里,一场热闹的手工课正在进行。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折青蛙,彩色折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就在课桌上“跳”了起来。
“我们的课程既有作业辅导、安全教育这些‘刚需’内容,也有国学、科普、体育等成长类课程,通过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志愿者周楠介绍,手工课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国学课浸润文化底蕴,体育课强健体魄,课程体系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互补,让托管班真正成为“第二课堂”。
一堂有趣的手工课堂。张玉芳摄
今年重庆“假期公益托管营”的课程表上,“特色”与“实用”成为关键词。在基础托管服务之外,各区县结合地域文化与孩子需求,打造出一批“量身定制”的课程。例如,奉节县“橙心托”托管班用情绪绘画课帮孩子疏导心理;北碚区“悦学课堂”让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探索垃圾分类的奥秘;大渡口区华庭社区的生命教育课,为孩子们播下珍惜生命的种子;万州区深挖本土资源,推出《非遗项目“四川评书”讲解及展示》等56门特色课程,以“点单式”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大足区打造“托管+思想引领”“托管+研学实践”“托管+非遗传承”三大IP,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以前暑假孩子跟着老人,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我们下班回家累得没精力管。”邓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现在托管班不仅辅导孩子完成作业,还教他们做手工、画画,我们上班都踏实多了。”
从“单纯看护”到“全面育人”的跨越,让暑托班成为家长心中的“贴心人”,孩子眼里的“快乐营”。
志愿力量增动力,专业服务温暖护航
在重庆的各个暑托班里,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身影格外亮眼,他们是大学生、退休教师、社区工作者……在这里,他们都有同一个身份——志愿者,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的假期保驾护航。
志愿者耐心教孩子做手工。张玉芳摄
志愿者的素质直接关系服务质量,为此共青团重庆市委联动多部门、畅通多渠道,从特长专业、行业领域、年龄结构等方面多维度精准招募,构建起多元化的志愿力量体系。“我们通过‘返家乡’全国社会实践管理系统招募师范类大学生,用‘志愿山城’平台吸纳社会志愿者,也作为教师志愿者招募的补充渠道。”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共有1.2万余人报名参与,最终遴选7000余名志愿者上岗,其中具有教师身份、有教学经验或师范专业的志愿者成为“主力军”。
“对于大学生来说,托管班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不仅要备课、授课还要管理学生,我的教学能力和沟通技巧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学生志愿者黄思宇说,这段经历让她更懂孩子、更爱教育。
而在孩子们眼中,志愿者是“万能小老师”:“暑假作业不会做,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不会做手工,老师还手把手地教我。”暑托班学生敬意的话,道出了孩子们对志愿者的喜爱。
截至目前,重庆暑期公益托管营已开设点位超千个,开展托管班4900余期,服务青少年儿童13.9万人次。这场跨越城乡的公益行动,不仅解决了千万家庭的急难愁盼,更用精准服务与创新实践,为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撑起一片晴空,让每个孩子的假期都充满阳光与暖意。(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