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告,圣灯山大沟村1社一农房发生火情!”近日,重庆巴南区圣灯山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气氛紧张,当天最高气温达40℃,300亩的市级森林公园——圣灯山森林公园就位于这里。
接到火情报告,镇党委书记立即坐镇指挥中心进行现场调度,镇专职消防队及相关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现场……
“西南方向200米处有鱼塘,可以取水进行救援。”指挥中心大屏展示着大沟村的森林防灭火作战图。对照此图,指挥人员迅速判断周围地势环境,确定水源、高压线、林区位置,实时调度现场参与灭火的救援人员。半小时内,在数十名消防队员的合围下,大火被扑灭。
这是重庆市“141”基层智治体系精细化、智慧化、实战化治理能力的一个案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按照统一架构,全市统一开发、一体部署了镇街基层智治平台,全覆盖构建1031个镇街、1.1万个村(社区)、6.2万个网格实景地图,依托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办理事件已达779万件,实现了传统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变,智慧之光普照超大城市。
破局“九龙治水”
三级治理中心与“141”体系贯通互补
当前,重庆汛期处于复杂形势,旱涝交替并存、极端灾害风险突出。无论是防范山火,还是消除暴雨内涝隐患,“141”基层智治体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11日,暴雨间歇,重庆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大路社区第十五网格网格员陈鸿宇在盘溪河边巡查时心头一紧:盘溪二支路附近一处下河口的栏杆被激流冲垮了。他赶紧掏出手机将险情传到街道指挥中心。9时12分,街道指挥中心将事件推送至街道平安法治板块综合执法岗。9时21分,三名执法人员抵达现场,就近调度应急物资处置。9时38分,挡板运抵,20分钟后安装完毕。从发现险情到处置完毕,不到一个小时。
“过去,基层存在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等问题,‘九龙治水’直接影响办事效率。”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按照重庆市委统一部署,重庆市各镇街加快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即每个镇街建立1个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作为镇街运行的“中枢”,聚焦镇街主要职能,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然后通过村(社区)下面的治理网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基础上,还有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覆盖市、区县、镇街的三级治理中心与“141”体系纵向贯通,功能互补,实现基层治理体系重构。
搭建起“静态架构”后,三级治理中心如何“动态运行”,与市、区县、镇街如何实现高效联动?
“重庆有两个方法。统一设置跑道,区县、镇街按照这个跑道去对接;统一设置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所有指标体系统一规范,所有数据按照指标体系来收集。”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市级层面建成“城市大脑”,初步形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基本能力;区县层面建成“实战枢纽”,实现“有场所、有机制、有专人”;镇街层面部署了“联勤联动”平台,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大幅提升城市运行和治理效率。
打造AI应用场景
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
近日,重庆高新区科学大道三期工程某标段工地出口处,一辆渣土车刚驶出工地,三张不同角度的车辆照片便上传至科学城高新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
平台运转的AI违规事件识别系统,几秒后在大屏幕上弹出预警:“未经核准擅自处理建筑垃圾!”监控大屏上,拥有事件编号的图标开始闪烁,事件类型、发生时间、精准坐标等信息同步生成。经过审核研判,事件被推送至巴福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立即调派附近城市管理岗的执法人员前往处置。一个小时内,执法人员完成了调查取证。
这是全市“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应用中的一个典型场景。在数字化手段运用前,城管执法人员对付渣土车的手段比较传统、单一,如在路面设卡、夜间蹲守,甚至围追堵截,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在数字重庆架构下,“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应用,不仅给城管执法人员增加了数字化执法手段,还实现对渣土处置利用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该应用能通过小程序自动生成电子渣票,记录工程信息、消纳场地信息、运输信息和处罚信息,实现跨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交换。
以某工地出渣为例,工程项目单位按渣土处置需求购买消纳场的电子渣票;渣土车司机持票运输、扫码,消纳场的物联网设备自动核验电子渣票与渣土车是否相符,在票车一致情况下入场卸渣,系统自动核算消纳款。
电子渣票投用后,每个消纳场处置负荷率实时在线显示,如果达到50%的阈值,就需要考虑匹配新的消纳场。
一张电子渣票,给城市治理一个顽疾画上句号。相关部门介绍,目前,全市295个工地中,电子渣票使用率已达75%。
这只是全市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中的一个。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发布25批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放清单,累计开放场景超100个。
根据市城治委《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AI关键核心技术将在城市治理中得以全面应用,开发完成100个以上智能体,累计打造不少于60个具有创新性和可复制性的典型应用场景。
建设智慧交通
中心城区“大综合一体化”加速推进
交通拥堵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截至2024年10月底,重庆已有机动车951万辆,中心城区有274万辆。通过数字赋能、建设智慧交通,城市拥堵正在得到有效治理。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从去年10月以来,我市“黄金周”出行不再像往年那样拥堵。实际上,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记者日前在市公安局交巡警指挥中心大厅见证了这一应用的高效精准。
上午7时,G50沪渝高速黑石子互通往铁山坪隧道方向开始出现拥堵,该应用发出预警,指挥中心负责人当即发出指令,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预警发出后,系统自动联系相关支队,现场民警指挥车辆通过应急车道通行,临时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同时,自动调配附近信号灯的配时,增加了前往黑石子互通的红灯时间,将车流分散在了周边道路上,减轻了高速路口压力。系统还联动百度、高德等导航软件,向正在导航经过该路段的市民推荐避堵路线。
“以前需要民警到现场用眼睛看,现在通过大数据就可精准管控。”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该应用的运行,最近几个“黄金周”,车辆通行速度提升了5.4%,基本没有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拥堵。
按照全市关于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中心城区将成为这场改革的探路先锋,目前已有一批标志性成果。除交通缓堵促畅外,还包括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数字管网孪生应用、共享电单车监管一件事应用、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等。
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例,这项改革起因于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通过赋权基层,破解执法低效能问题,通过数字赋能,降低涉企检查频次20%以上,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案例。
另外,重庆市还率先在全国实现“执法码”和“企业码”两码互核。执法人员凡是要进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必须主动出示“执法码”,企业通过扫描“执法码”,可了解检查机关、检查人员、检查内容和相关的对检查行为投诉举报的渠道。同时,执法人员还必须扫描企业的“企业码”,获取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执法数据,实现企业情况“一码掌握”、检查内容“一码明晰”、重复检查“一码预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随着智慧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治理密码不断解锁,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智慧底色更加凸显,数字基因更为强大。
(文/记者 余虎 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