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孤岛无灯,夜色锁门。
在重庆酉阳县丁市镇,46名留守儿童、85位孤寡老人像是一座座被沉默海水环抱的精神孤岛,他们守着空屋与回声,希望微弱如隔海灯火。
中坝村留守儿童毛永吉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龚亚玲来到毛永吉家里,查看他右脚被烫伤后的恢复情况。
龚亚玲与毛永吉非亲非故,但因“丁市大嫂”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两人牢牢绑定在一起。
作为“丁市大嫂”负责人,龚亚玲用爱心“火种”、熊熊“火炬”、不灭“灯芯”三把火,带领志愿服务队帮扶困难群众3000余人次,调处各类纠纷300余起,让“131座精神孤岛”重燃希望。
一粒爱心“火种”
龚亚玲的志愿服务工作,还要从2022年8月“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说起。
彼时,在丁市镇党委书记舒桂江支持下,“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成立,开始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进行重点帮扶。作为中坝村综合专干,龚亚玲主动加入队伍,直言要把爱心“火种”照进群众心窝。
原来,参加工作以来,龚亚玲逐渐发现了一大难题——救助对象发现难。
丁市镇有常住人口3.5万人,干部对群众的服务比例约为1:278,群众的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
对毛永吉的状况,龚亚玲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母亲去世,身患癫痫的毛永吉无人照料,生活一团糟。
对此,龚亚玲希望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建一张及时响应群众需求的帮扶网——群众线上“一键点单”,志愿者上门服务。
很快,龚亚玲的想法得到了舒桂江的支持,“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开始“触网”,建立“双网格”基层自治体系——68名网格员进入“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并依托这些网格员,建立68个线上网格群、11个爱心便民服务群,确保家家户户都有人进群,实现志愿服务需求一键响应。
龚亚玲就此也和毛永吉结成帮扶对子,对他进行定期照料。
有人说龚亚玲傻,这么一搞,工资补助非但不多一分钱,手机还要24小时在线,志愿服务的工作量也翻倍了。
如今,担任“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的龚亚玲,更是“傻”出了名。她每天都要投入大量精力到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中,导致自家产业照顾不周,一年少挣几万元;帮村民垫付水电费、医保费更是“傻”到不记账。
面对质疑声,龚亚玲回应得很直接。她掏出手机,指着微信通讯录里3719名备注了重点帮扶项目的联系人说:“你看,她是孤寡老人,她需要我们上门照料;他因病致残,我们正给他申请救助金;他,她,还有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爱心‘火种’……”
一把熊熊“火炬”
7月29日,郑发家里来了几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
这是龚亚玲等“丁市大嫂”对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定期家访活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鼓励郑发努力学习,不要有后顾之忧。
而就在一年前,初三毕业的郑发一度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那时,郑发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改嫁,他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由于生活条件艰苦,郑发盘算着放弃高中学业,外出打工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
学校老师得知后,与本地村干部共同组成“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多次上门劝导。
原来,在丁市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丁市大嫂”的“双网格”治理已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打造出“丁市大嫂+多元力量”的治理模式——教师、医生、司法人员等帮扶力量开始汇成火炬,照亮困难群众的希望之路。
“郑发同学就是在‘丁市大嫂+学校’的联合帮扶模式下,得到了资助,树立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龚亚玲说,随着帮扶力量越来越专业化,他们的服务效果也越来越好。
以丁市镇的丁后路至周家寨公路拓宽项目为例,如果放在过去,一旦遇到不支持的村民,村干部只能干着急。在力量汇聚后,由龚亚玲、村干部与镇司法所三方组成的“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实现了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劝导调解效率大增。
如今,在专业力量的协助下,“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线上线下共开展心理疏导630余人次、化解婚恋纠纷360余次,从源头上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根基。
一颗不灭“灯芯”
8月3日上午,龚亚玲走进了位于丁市镇千氹田的乡村CEO陈俊林的网络直播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拿着农产品热情向网友介绍起来,开始了一场义务直播带货。
作为返乡人才,陈俊林不仅是这里的职业经理人,还在龚亚玲的带动下加入了“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将村民的李子、大米、土鸡蛋等农产品搬上了网,分文不取。
“我家的三亩土豆,就是陈俊林帮我卖出去的。”村民董彩霞说,经过陈俊林的包装推介,她家的农产品瞬间“高大上”起来,端上了酉阳县城居民的餐桌。而另一名“丁市大嫂”陈雪玲,则在龚亚玲的带动下,承担起义务代购工作。
由于山高路远,当地一些村民采购不便,甚至出现所购物品价值抵不上路费的情况。经常在县城与村镇两头跑的陈雪玲,穿上红马甲,当起了“丁市大嫂”乡村义务代购员。
“我们的义务代购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耐心帮村民挑选质优价廉的商品。”陈雪玲说,遇到有兴趣学习网购的村民,她们还会手把手教学。
在丁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龚亚玲不仅通过吸纳返乡能人扩大“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还将受助对象变成了志愿者。
厂坝村黄家两兄弟是孤儿,哥哥毕业赋闲在家,弟弟在上高中,缺乏生活来源。
龚亚玲等“丁市大嫂”多方走访,为哥哥找到曾在理发店工作的幺爷,让他拜师学艺,掌握了理发技艺。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哥哥学成出师,在丁市场镇上开了理发店,并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我也要像孃孃这样帮助别人。”哥哥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志愿热心,开始给周围老人免费理发。
在龚亚玲看来,正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爱心“灯芯”才能永不熄灭,也让“丁市大嫂”志愿服务队的帮扶项目愈发丰富,形成“五个一”常态化关爱机制:每周一次微信或电话问候,时刻温暖人心;每月一次实地走访,面对面了解需求、解决困难;每季度一次送餐,保障基本生活、送去关爱;每半年一次体检,关注身体健康、普及卫生知识;每年一次生日祝福,增添生活仪式感、拉近心灵距离。
“我要把爱心传递下去,给困难群众带去希望,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孤单。”龚亚玲坚定地说。
(谭柯 实习生 张一诺 通讯员 唐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