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白鹭当“环境质检员”,夜鹭池鹭也来了!重庆忠县一水泥厂生态转型引3000余只珍禽安家
8月12日,一只羽翼初丰的白鹭,笨拙地掠过巨大的水泥储罐,最终稳稳落进一片浓密的树冠中。在重庆忠县海螺水泥厂区,这样的场景早已是工人们习以为常的画面——这片曾裸露的矿山上,如今栖息着超过3000只鹭鸟。
▲重庆海螺水泥厂区内,工业文明与野生鹭鸟和谐共生。
变化如何发生?
忠县海螺水泥厂所在的乌杨新区,曾有一片约30亩的荒芜矿坡,尘土飞扬,就像一道生态“伤疤”。10多年前,以水泥厂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对这处矿坡进行生态修复:护坡治理,土壤改良,栾树、香樟等1.2万余株树木被精心栽下。经过多年呵护,这里的植被覆盖率跃升至85%,绿色屏障日益丰茂。
美好生态引鹭来——2015年,一群白鹭选中这片新绿,在此筑巢安家。此后每年春夏,鹭鸟如约归来,数量持续攀升。
▲重庆海螺水泥厂区绿植葱茏,自然生态良好。
“白鹭是出了名的‘挑地方’,对空气和水质最敏感。”一位工人说。
据了解,为了守护到访的鹭鸟“邻居”,海螺水泥厂陆续升级超低排放设备,实施全封闭式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隔绝外部侵扰。荒坡改造的生态林与精心治理的水体,共同构筑起鸟类信赖的安全家园。
曾经单调的灰白色工业区,如今绿植葱茏。当年偶然飞临的白鹭,已壮大为规模可观的种群。更令人惊喜的是,夜鹭、池鹭、牛背鹭等十余种珍稀鸟类也被吸引而来,将这片工业绿洲视为繁衍乐土。“以前下班一身灰,现在上下班听着鸟叫,像逛公园一样。”一位老工人感慨。
▲海螺水泥厂区内,两只夜鹭伫立在枝头。
据了解,忠县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推动降碳减污与绿色增长协同发展。对海螺水泥厂等标杆企业,给予环保电价补贴、技改专项基金等支持,助其绿色转型。该厂区已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其生态改造经验已推广至川渝地区多个基地。
(文/记者 刘冲 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 赵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