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6月,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开幕。这场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电影盛会星光璀璨,重庆籍电影制片人池清波携参与合作的三部力作惊艳亮相,让世界看见了来自重庆的电影力量。
作为一位站在聚光灯背后的幕后工作者,许多人或许未曾听闻池清波的名字,但他参与合作的电影作品却常常活跃在电影院线和国内外各大电影节的舞台。
90后的池清波深耕电影行业多年,如今已成为电影圈中强势崛起的新锐力量。他参与融资、创意策划、制片管理、营销发行的多部优秀电影作品脍炙人口,以独树一帜的叙事和美学风格叩击观众心弦,而他也以敏锐精准的行业触觉树起了良好口碑。
萌芽:少年时种下的电影种子
重庆是一座拥有深厚电影基因的城市,“立体式”的独特地貌不仅是天然的“电影片场”,浓郁的影视氛围更是孕育电影梦想的“造梦工厂”。
池清波与电影的缘分,或许要从他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说起。他出生于重庆梁平,高中时期便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天赋:担任“锄禾文学社”社长,带头创办校园广播站,三次担任校园文化艺术节主持人,还多次在各级征文和演讲比赛中崭露头角。彼时的少年,已在文艺领域显露出独特的才华和锐气。
然而,真正为他铺就电影道路的,除了年少时的兴趣,更有系统的专业启蒙。高中时期,池清波在专业艺考培训机构里接触到电影知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部部经典电影、一帧帧精彩画面,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用他的话说,电影带给他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电影,可以让人看见人生万象、社会万千,也可以让我们在电影中找到自己。”从单纯的观影爱好者到坚定的电影追梦人,青春的岁月里,电影梦已在这个少年的心底悄然发芽。
生根:专业积淀与多元视野的养成
怀揣着对电影的一腔热忱,池清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庆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学四年,他勤奋钻研,成绩优异,不仅构建起扎实的电影专业知识体系,还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大学毕业时的池清波。受访者供图
学习之余,池清波总爱往剧组跑,哪怕只是扮演一闪而过的路人甲,他也对每个“龙套”角色视若珍宝。对他而言,这是了解电影行业最鲜活的窗口。“这些片场的实战经历,让我知道了电影创制的真实环境和电影行业的艰辛不易,同时也真正坚定了让我从事电影行业的决心。”
大学本科毕业后,池清波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继续探索奇妙的电影世界。这段学习经历让他逐渐形成了独到的艺术审美,积累了宝贵的电影经验。
开花:用热爱浇灌出的优质作品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是池清波真正进军电影行业,担任制片人的开山之作。小团队、小投资、小制作,这部“小而美”的电影承载着池清波对电影的无限热爱。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获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受访者供图
“项目经费有限,处处捉襟见肘。”池清波回忆道,那时大家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没有经费就“另辟蹊径”,没有人手就“身兼数职”,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这部电影拍好。
2020年,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不负众望,入围国际顶尖A类电影节——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斩获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
尽管已初露锋芒,但成为一名优秀制片人的道路依然荆棘密布。作为一部电影的“掌舵人”,制片人需兼具融资时的斡旋智慧、风险前的预判敏锐度、生产管理时的权衡利弊与营销中的破局巧思。
对年轻的池清波而言,制片人所需的“运筹帷幄”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每一次实战中反复打磨,在跌撞与试错里慢慢沉淀出的底气:没有投资,他便带着项目计划书逐个叩访投资人;电影拍摄时,他像精密的齿轮般咬合每个环节;宣发上映时,他整合资源尽力扩大影片的社会影响力。
结果:匠心耕耘闪耀国际舞台
多年来,一项项荣耀成为池清波奋斗路上的生动注脚:参与合作的院线电影《水东游》入围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主竞赛单元;《长夜将尽》获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最后的告别》《但愿人长久》获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最佳剧情长片;《艺术学院1994》获得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金熊奖提名、入选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大名单……
池清波参与合作的影片中,生活化、接地气的细节刻画总能让故事和人物格外鲜活立体。在他眼中,电影不仅是商业符号,更是一种情感流露。他始终不忘初心,深耕于创作审美独特、类型多元、艺术丰富、思想活跃的优质电影,向观众娓娓讲述一个个真诚动人的故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池清波参与合作的多部影片都与重庆有关,观众常常能从这些电影的镜头中看到雄奇山水与新韵重庆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他对家乡的拳拳之心和深沉眷念。
“重庆魔幻感十足、热情开放,充满了塑造电影的可能性。”他认为,重庆是“天然布景”——两江交汇、山峦起伏,既有宁静乡村、又有时髦都市,既有红色文化、又有人间烟火,适合多种题材的电影取景。
池清波透露,未来,他还将探索与重庆开展更多的跨界合作,在光影之间传递重庆澎湃的城市活力和文化符号,为重庆打造“电影之城”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