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暑期过半,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金安社区的渝好空间里热闹非凡。
7月30日上午,在金安社区渝好空间里,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校的美术老师正带领20余名孩子为流浪动物设计一个家,折纸、上色,在一片欢笑声中,一堂教育手工课正在进行。这堂由金安社区与重光小学联合开展的假期公益托管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友谊,更成为家校社协同中“儿童友好”底色的鲜活写照。
课堂搬进社区:让成长在互动中发生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金安社区供图
“老师你看,这是我给流浪猫做的小房子!”课堂上,孩子们举着刚完成的手工作品,兴奋地向老师展示。这堂以“让爱不再流浪”为主题的教育手工课,是重光小学老师将四年级的精品课进行适龄化调整后设计的特色课程之一。老师先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看到流浪动物的感受,激发孩子们的爱心,再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为流浪动物设计一个家,并鼓励大家互相介绍作品、交换心得。
“之前还担心放假孩子不愿上课,后来发现孩子每天早上都催着出门。”学生邓博恒的家长说,她的孩子参与托管活动后,不仅主动分享课堂趣事,还能和小伙伴切磋棋艺,“昨天回家说要报名下周的课,说是和新认识的小伙伴约好了一起去。”
“在这里上课特别开心,老师会带我们做游戏。”“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学校主动“走出去”:党员带头,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把课堂搬进社区,是我们对‘儿童友好’理念的共同践行。” 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贺佳介绍,为给此次假期公益托管课堂活动注入专业师资力量,学校发动党员教师率先报名,组建起一支志愿教师队伍,涵盖数学、语文、美术、体育、科普等多个学科。
“优质资源是互通的,要流动起来,发挥最大价值。”贺佳表示,学校精心筛选了一系列精品课程,既注重培养能力、又不失趣味性,“比如今天的手工课,就是结合社区孩子的年龄特点调整过的,让孩子们能够在玩中学。”
“除了假期公益课程之外,我们平时也经常和社区联动。”贺佳介绍,一直以来,重光小学都特别注重和社区的协同育人。学校组建了“有光志愿者”,组织师生进社区,举办智慧助老、无废城市等宣传活动,让孩子们树立“小小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参与感。
社区搭台筑巢:从“有地方去”到“学有所得”
金安社区渝好空间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暑期课程表”,以周为单位,每天都有不同主题的课程和活动。
“从2023年的‘儿童之家’到如今的‘渝好空间’,不仅是名字的变化,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金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阙兴倩指着墙上的照片墙介绍,今年4月,社区既重新布置了场地、增添了设备,又联合学校推出定制化课程,“目标是让孩子不仅‘有地方去’,更能‘学有所得’。”
除公益托管服务外,社区的“安小宣”“安小议”“安小能” 三支儿童队伍同样活跃。“之前场地外乱停乱放现象屡禁不止,‘安小议’的小议事员们提出设计‘儿童友好停车场’的想法,‘安小能’组织队员负责将停车场打造、完善,‘安小宣’的宣传员们负责宣传引导,还主动告知家长要规范停车。”阙兴倩说,这种通过“儿童视角”,以“小手牵大手”治理社区的方式,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校社同心:让“儿童友好”从理念到实践落地
学校和社区不能是两条平行线,而要拧成一股绳。重光小学开放校本课程资源,社区提供活动场地与服务保障,这种“1+1>2”的模式,既解决了家长的假期看护难题,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基层样本。
这种“学校主导、社区搭台、儿童参与”的模式,清晰勾勒出家校社协同中“学校引领、社会赋能、儿童成长”的闭环,让政策从抽象框架转化为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正如金安社区渝好空间墙上的标语:“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当校社双方以“儿童友好”为共同坐标,假期托管便不再是简单的“看护”,而是成长的陪伴、资源的共享、治理的协同。(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