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推动中国及重庆汽车产业在全球勇立潮头
——专家为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言献策
7月31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论坛在渝举行。本次论坛由新华社、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汇聚了国家部委相关人士、行业顶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主流车企掌门人。与会嘉宾围绕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及重庆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
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题
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强大生态,其本质就是新质生产力,但领先优势并非高枕无忧。他认为,未来必须要集中力量突破车规级芯片、高安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同时要前瞻布局车路云一体化协同、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汽车上的应用等前沿领域,牢牢把握技术迭代的主动权。
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企业界的代表感同身受。广汽集团执委会委员吴坚详细分享了广汽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广汽构建了从0到1的技术创新、从1到10的平台化延展以及最终技术上车的“大V字”研发体系。他强调硬件预埋对于软件定义汽车的重要性,“要是没有硬件的预埋,所有的软件定义汽车都是空话。”
赛力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兴海则从用户体验和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他坚信“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并介绍了赛力斯首创的“场景定义安全”的智能安全技术体系,目前该体系已覆盖用户用车全流程的190项安全场景需求。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项兴初也认为,汽车行业正处于多技术创新变革与多产业创新阶段,颠覆性创新仍在演进。他强调,企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选择,聚焦核心专长。
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
推动全链条协同跃迁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与会嘉宾指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构建一个安全、坚韧、高效、融通的产业生态,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根基。
对此,苏波认为,要以要素重构推动产业生态跃迁,打造安全韧性的新型供应链体系,重点强化芯片、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同时,要深化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融合,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绿色体系。“要发挥长安、赛力斯等龙头企业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融的产业生态。”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角度,为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指出,随着欧盟电池法案等国际规则的实施,ESG已从“道德倡导”变为“生存必修课”。然而,当前汽车产业ESG发展面临“碳迷雾笼罩价值链”“风险传导引发系统性脆弱”以及“碎片化管理推高执行成本”等结构性矛盾。
为破解这些难题,彭华岗推荐了由110多家链主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该平台依托统一的《供应商ESG评价指南》标准,实现“一次填报、一次评估、结果共享、多方认可”,旨在穿透供应链风险“黑箱”,赋能中小微企业参与,显著降低全产业链的合规成本。
在企业层面,协同共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张兴海分享了赛力斯的“产业集成化、集聚化”创新。该公司通过与华为的深度跨界融合,开创了汽车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融合的先河。同时,赛力斯还联手宁德时代等世界级供应商,将一级供应商从300家精简到100家。赛力斯超级工厂创新的“厂中厂”模式,使供应链响应时间缩短至20分钟以内。
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则从品牌协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内部的生态逻辑。他表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旗下的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等品牌,相互间的差异化与协同才是最优解。深蓝汽车将定位为“科技运动潮牌”,承担起新央企的销量担当和技术平台担当的责任。
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
谋求品牌全球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天然具有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中国汽车要从“大”到“强”,必须在全球市场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分析,中国拥有举国体制优势、完整的工业体系、宏大的人力资本、领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这些都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她还指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产能,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放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大背景下,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关键是我们如何提高质量,如何成为打不败的汽车产业,而不是在低水平的价格战中内卷。”
企业代表们也纷纷表达了对全球化发展的雄心。邓承浩表示,深蓝汽车作为中国长安“海纳百川”全球化战略的“尖刀兵”,目前已进入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并力争在今年四季度实现海外月销近万台,把“重庆产”的智能电动汽车带到全世界。
项兴初则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制定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出海战略,鼓励和加强出海企业“抱团取暖”。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民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25)》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环境维度排名全球第一,但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汽车社会等方面仍有差距。而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一细分赛道,中国已处于全球前列,尤其在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领域位居第一。这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国内产业的优势与短板,也印证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紧迫性和正确性。
(文/记者 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