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数字新农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实践团走进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化体验等方式,探寻这座“共富经济”示范村的发展密码,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注入青年观察与思考。
实践团成员走访村民。张悦摄
何家岩村坐落于武陵山区,近年来凭借“生态+文旅+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从曾经的贫困村蜕变为乡村振兴样板。该村深挖土家族苗族文化、非遗技艺及梯田资源,通过民居改造、交通升级等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催生苗绣工坊、临崖咖啡馆等新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我们坚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共富理念,正探索‘文旅+康养’新模式盘活生态资源。”何家岩村党支部书记何兵介绍,村里计划与成都康养团队合作,依托万亩梯田和森林资源,建设“推窗见梯田,夜宿伴星空”的康养别墅,同时盘活闲置农房改造康养驿站,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
在乡村人才振兴的战场上,青年力量尤为亮眼。大学毕业后归乡的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冉慧怡坦言:“家乡集体经济越来越好,自家和村民的日子都更有奔头。”她与14名返乡青年组成“乡村CEO团队”,带动120名村民通过合作社务工增收110余万元,“干群齐心,集体经济的根基一定能扎得更稳。”
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发现,何家岩村的“共富密码”还藏在文化生态的保护与活化中。作为2025年新晋“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村落,这里通过梯田生态打造,常态化开展土家族茶礼、苗家礼仪等活动,让民族智慧浸润日常;苗绣工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实现“守艺”与“守业”双赢。
“何家岩村用集体经济串联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百姓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传播方案,通过全媒体宣传助力该村“文旅+康养”新模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据介绍,“数字新农人”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项数字助农公益服务项目。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翱翔之翼”项目资助,以数字技术赋能“新农人”为主要思路,旨在弥合城乡数字能力鸿沟,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此次实践活动既为何家岩村的发展注入青春视角,也让青年学子在乡村一线读懂“共富”与“文化”的深层逻辑。
(宋明星 施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