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要蹲下来与孩子做朋友,站起来给孩子当榜样。”在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的社区家长学校里,一场家长课堂正热闹地进行着。家长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听讲、交流经验。
这样的场景,已是渝中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日常缩影。作为首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渝中区坚持“让家长好好学习,促孩子天天向上”,把家校社串联起来,铸就一条连接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链。
让“各管一段”变“协同成链”
“以前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才明白家长也要‘持证上岗’。”使用过《渝中智慧家长成长手册》的很多家长感慨道。这本手册里,“10项在家陪伴”“N个陪伴好行为”的细致设计,让他们从“焦虑式管教”变成了“有方法的陪伴”。
曾经,家校社共育的难点在于“分而治之”,结果造成家长不知“怎么管”,学校不知“怎么帮”,社会资源“用不上”。为此,渝中区下决心把“多头”拉通,建立“机制”。
早在成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之初,渝中区就建立了部门、街道、校园多元联动机制:区委、区政府统筹全局规划,教委牵头制定协同育人项目清单,街道负责整合社区资源,学校设计亲子实践项目,妇联、公安、司法、卫生健康等部门嵌入专业服务。这套多部门联动的机制让“政府指引、社会赋能、学校实施、家庭参与”形成闭环。
“光有机制还不够,还得能落实到位。”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说。为此,渝中区构建了“定标——考核——反馈——提升”的评价闭环,定期开展综合督导、专项评价、评先树优,让机制能实施,让协同成效可衡量。
在这样的机制下,渝中区把“各管一段”的责任,拧成了“协同发力”的一股绳。
让“分散碎片”变“全域覆盖”
“以前想学习育儿知识,要么报名听讲座,要么自己上网搜。现在在社区就能上课,打开‘渝中智慧家长’微信小程序就能学。”渝中区人民路小学的家长唐先生道出了渝中区家校社共育阵地建设的实效。
在家庭教育中,“去哪里获取资源”曾是家长的痛点。渝中区的解法,是打通“线上+线下”的育人渠道。
在社区,依托“1所社区教育学院+20所分院+79个社区学习中心”的三级体系,渝中区11个街道建起社区家长学校。截至目前,这些社区家长学校已开展试点教学105期,真正把课堂搬到了“家门口”。
家长学校课堂。渝中区教委供图
校园里的家长学习班同样热闹。在中华路小学的家长课堂上,专家用“案例研讨+亲子实践”的方式讲解“肯定式教养”的方法和技巧;在红岩幼儿园的亲子课堂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缓解开学的焦虑情绪——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每学期至少10次的教学,让学校成为家长成长的“主阵地”。
线上阵地更添便利。“渝中智慧家长”平台提供的1800余节微课,涵盖从“幼儿习惯养成”到“青春期沟通”的全学段内容。家长刷手机时学一节几分钟的课,学分还能存入“学分银行”,碎片化时间变成了“充电时间”。
除此之外,渝中区联合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中法学校旧址等15家单位挂牌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开发20余条红色游学线路,开展“步量渝中——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等活动,覆盖全区中小学生。
从社区到学校,从线上到线下,渝中区把分散的资源串成了“全域零距离”的服务圈,让家长和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成长的“加油站”。
让“供需错位”变“精准滴灌”
“反对校园欺凌,不仅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渝中区的“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上,学生们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在角色扮演中明白法律边界。
课程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引擎”。好的课程要像“精准滴灌”——既懂孩子成长规律,又懂家长真实需求。为此,渝中区构建了“学生成长+家长提升”的双课程体系。
给孩子的课程“按需定制”:“网络诈骗预防篇”为孩子们敲响反诈警钟;“睛彩课堂”让孩子们学会科学用眼;“科学+AI创客工坊”让孩子们灵感迸发。这些课程不是“一刀切”,而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上,比如低年级侧重“习惯养成”,高年级则侧重法治、心理,通过法教结合、医教互通、特色赋能,助力学生成长。
给家长的课程“分层配送”:新手父母需要“0-3岁育儿指南”,小学家长急需“作业辅导技巧”,初高中家长更关注“沟通交流”。渝中区按主题分学段开发了68节通识课、120节基础课、400余节定制课,给不同“育儿阶段”的家长送上“对症药方”。
“母城故事我会讲·城墙故事会”活动现场。渝中区教委供图
特色品牌让育人矩阵更丰富。区妇联“慧育家爱有方”、上清寺街道“育苗护幼”、中华路小学“星联盟”等18个特色品牌,“印二哥红色讲堂”“母城故事我会讲·城墙故事会”“数智强国·优学社区”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已累计服务青少年超5万人次。
让“零散帮扶”变“系统支撑”
“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面对家长的提问,“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的志愿者们耐心拆解:“先观察孩子拖拉的原因,是不会做还是不想做?”类似这样的专业解答,来自一支138人的协同育人“生力军”。
2024年,渝中区在区社区教育学院挂牌成立“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吸纳高校专家、德育教研员、学校教师、医护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加入。这些人才按专业背景分类组成“专家团”“教研团”“讲师团”:专家负责课程研发,教研团打磨教学方法,讲师团队走进学校、社区授课,形成“研发——教学——服务”的闭环。
这支有“实战能力”的专业队伍,给家长学校编写本土化教材,帮学校设计亲子活动,还针对“育儿焦虑”“家校矛盾”等问题开发解决方案。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让协同育人走得更远。”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如今,这支队伍以培训班开展理论研修,以工作坊开展实践交流,以专业赛事促进能力提升,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家庭都能获得专业支撑。
从《智慧家长成长手册》的细致引导,到家长学校的温暖陪伴,再到“模拟法庭”里的生动实践,渝中区家校社协同,真正实现了“教好一个孩子,唤醒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