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因为越剧《我的大观园》重庆站巡演,7月18日-20日的重庆大剧院,成了全国越剧戏迷齐聚的乐园。尽管前两天酷暑难耐,但炎热的天气并未“劝退”千里奔赴而来的戏迷。此次巡演持续三天,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就记者多年进剧场的经验来看,这种观演盛况,在重庆并不多见。
▲以陈丽君为代表的青年演员精湛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记者 赵欣 摄
“这台戏确实非常值得看,太漂亮了。既有传统味道,又富有现代审美,尤其是以陈丽君为代表的小百花团的姑娘们,个个实力在线,既会唱,又会演,那么多观众喜欢她们,是有道理的。”7月21日,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对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表示,《我的大观园》的成功给了川剧艺术很好的启示,“就剧种本身来说,要在守住DNA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就观众培养而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传播手段,让观众更好地看到戏曲艺术的当代魅力。”
戏迷“打飞的”来渝追戏
《我的大观园》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百团)创排。这部由剧作家罗怀臻以《红楼梦》为灵感蓝本新创的越剧新作,大胆突破传统叙事框架,通过虚实交织的时空结构,重现了红楼一梦的悲欢离合。演出将宝玉与十二金钗、蒋玉菡、柳湘莲等人的情感纠葛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巧妙呼应,融入了元妃省亲、宝黛共读西厢、宝玉大婚、黛玉玉殒、重游太虚境等经典情节,串联起大观园里的青春故事。
▲7月20日晚,《我的大观园》重庆站三场巡演圆满收官。记者 赵欣 摄
青春之姿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质。剧中汇聚了众多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百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领衔主演陈丽君的表现尤为耀眼,她以清俊的扮相和精湛而灵动的表演,将大观园中贾宝玉的温柔、多情、反叛与赤诚淋漓呈现。一众青年演员演绎的金陵十二钗等人物也可圈可点,青春群像跃然舞台。
精彩的演出之外,该剧热情的戏迷也令人印象深刻。以记者观看的7月20日场次为例,虽然已是本次重庆巡演最后一场,但当晚的剧场依然爆满,重庆大剧院大剧场三层楼均座无虚席。
记者随机采访一些观众时发现,他们中不少人都来自重庆市外,为了追这个戏,不但早早地在开票时发动亲友帮自己抢票,而且还冒着高温,乘坐飞机、高铁赶来重庆,一偿戏瘾。他们当然也没失望,演出中高潮迭起,谢幕时的喝彩声与掌声交织,经久不息,演员们谢幕再三,观众还久久不愿离去。
守正创新变流量为“留量”
“我是观看的7月18日重庆巡演的第一场,这个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沈铁梅直言,从演戏的角度和对人物的体会来说,以陈丽君为代表的这批年轻的越剧姑娘,能力非常强。
“整台戏的姑娘都很会唱,而且都善于用心去体会人物,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川剧青年演员好好学习的地方。虽然与三百多年的川剧相比,越剧是一个年轻剧种,并且,早年间傅泉香、范瑞娟等越剧前辈大家都曾专门来到川渝地区,向阳友鹤等川剧前辈大家学习,她们用川剧技巧丰富了越剧的表现力,但必须看到,越剧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快,形成了许多值得川剧参考的经验。”沈铁梅说。
她表示,自己前两年曾受邀为杭州越剧院的演员教戏,以“移川入越”的形式传授了《李亚仙》,这个戏在越剧里叫作《李娃传》。“当时我就感到,越剧演员对人物的体会和理解比我们川剧的孩子要强一些。这次《我的大观园》里,小百花的演员们也如此,她们文戏基本功都非常过硬,当然,越剧基本没有什么武戏,她们的原唱功底,以及形体、水袖、人物诠释等优点,我们川剧可以取长补短。我们的青年演员有一些武戏非常突出,文戏好的苗子也有,但比较少,尤其对人物的体会,我感觉可能还稚嫩了一些,这带来的问题就是,整体看,不少川剧青年演员对人物的塑造还有提升的空间。”
除了剧种本身的优势之外,沈铁梅还在思考,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百团)如何强化对观众群的吸引力和黏性,真正将流量变为了“留量”。“我觉得这个戏形式非常新颖,虽然是越剧,但也吸收了音乐剧的特点,是一次守正创新的很好实践。并且,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主演陈丽君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了出来,她很有实力,也很努力,加上适合自己的新创剧目的加持,得以绽放出更大光彩。”
“总的来看,浙江是戏曲大省。一方面,院团众多,涌现出许多经典剧目和优秀演员;另一方面,浙江一直以来就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还有一点要看到,浙江的戏曲院团相互比拼,竞争激烈,主动破圈的意识更加强烈。有戏曲的土壤太重要了,它对戏曲发展是正向的加持。”
沈铁梅还表示,小百花的演员培养模式也值得川剧学习,“他们形成了成熟的培养体系,面向全国小学应届毕业生,以名师名家名角工作室学徒制授课模式,创新了‘六年现代学徒制’,为学员提供后续大学升学通道,定向培养新生代越剧演员。这些,都是我们川剧培养演员还需要思考改进之处。”
“戏曲传承关键在守正创新,但小百花的《我的大观园》等剧目的成功,更让人看到,在创新中传承的力量,只有在创新中,观众才会有更多的认知、认可,才能让更多年轻观众共鸣,而只有被一代代的年轻观众所接受,戏曲艺术才能留在当下,才能传承下去,传递到未来。”
(文/记者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