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夏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湖光潋滟,桃李争妍。一群背着画板的学生在山水间勾勒着藤子沟湖心岛上的白塔与瓦屋小镇的黛瓦青砖。整洁精致的街巷里,前来康养消夏的游客逐渐成为村里的“新村民”,沉默千年的土家小镇在画笔的油彩与游人的喧嚣中逐渐苏醒。
近年来,桥头镇接待写生创作团队6万人次,游客32万人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民收入增幅蝉联石柱全县榜首。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村民口中“土泥巴路边土泥巴屋、堂前屋后灰扑扑”的穷乡僻壤。
“我们桥头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靠的是把我们的振兴‘口诀’落到了实处。”桥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谭笑指着远处山崖上“党建统领万企兴万村”九个通红的大字,感慨地说。
桥头镇风光。石柱融媒供图
党建统领 “五联五共”绘就振兴长卷
桥头镇乡村振兴的长卷,是以党建为“笔”,“企地联手,共绘发展蓝图”“产业联盟,共育四大业态”“利益联结,共享发展红利”“基层联治,共建和美乡村”“组织联建,共优发展环境”的“五联五共”机制为墨,凝聚起政企同心、携手共进的磅礴力量精心绘就。在这里,企业从“座上客”变为了“主人翁”,深度参与建设全过程。“我们请企业来当发展‘龙头’,放开乡村的规划、设计、招商、投资、运营的各个环节,用他们的专业为我们的村集体产业‘带路’。”谭笑介绍。
通过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市民宿协会、市文化旅游协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等9家商协会、高校的负责人及企业代表深挖桥头资源与潜力。自然生态、山地林田、集建用地、闲置资产——四张清晰的“家底清单”被梳理出来,为桥头乡村振兴工作的精准发力提供了“靶心”。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聚合驻乡工作队、市餐饮商会、当地村委会共同成立特色功能性党支部,通过“一对一”对接农户发展产业,构建起“政府+商会+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机制,为桥头的发展装上了“红色引擎”。
随着陶然居、天籁教育等产业龙头被请进“山门”,当地政府又通过减税、贷款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企业“落地”难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接踵而至,使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在桥头蔚然成荫。
同时,龙头企业还化身“创业”导师,通过技术扶持、经营指导、管理培训等方式,带动110户农户发展家庭农场、生活超市、精品民宿、土家服饰店、写生耗材店等副业,实现了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发展”的转变。
此外,桥头镇还鼓励企业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深入开展政企、村企联建行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这份由党组织引领、多方共绘的蓝图,不仅让桥头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蝶变,更给企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为“万企兴万村”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生动的“桥头范例”。
产业落墨 联盟链动“铺彩”富民之路
当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主席、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第一次踏入桥头镇废弃的瓦屋村落,看到的不是荒芜,而是土家山水间沉睡的“富矿”。“这里吸引我的是美丽的山水,是丰富的物产,更是热情淳朴、向往乡村振兴而又迷茫困惑的村民。”严琦回忆说。
2021年起,严琦带领陶然居集团扎根于桥头镇,与当地政府共同执笔,在当地搭建起全链条的服务体系。短短一年间,废弃村落蜕变为集陶艺、餐饮、民宿、电商、文创、农业观光、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陶然居瓦屋小镇”,陶然半山民宿、太空舱智慧酒店接踵落成,成为桥头镇强企带村的生动缩影。
“让土家火塘温暖都市人的胃,让山野清风抚慰疲惫的心。”严琦的愿景在小镇落地生根,也为后续产业联盟埋下伏笔。
桥头镇瓦屋村“瓦屋小镇”。石柱融媒供图
小镇的崛起激活了“以商招商”的“蝴蝶效应”。陶然居率先构建起“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成了3500亩辣椒基地、300亩莼菜基地、200亩万缸豆瓣非遗基地、占地30亩的重庆菜原辅材料产业园和土家松木腊肉加工厂,真正让“山货”变成了“商品”,让农户手里无人问津的“土特产”,变成了有品牌、有销路、有市场的“金疙瘩”。
为放大集群效应,桥头镇沿着“陶然居瓦屋小镇”吃住游购研娱等多业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创新组建乡村艺术写生、特色风情民宿、休闲旅游观光、农特产品加工四大产业联盟,通过陶然居等龙头企业“引商入桥”,成功带动62家企业入驻桥头镇,投资总额超6亿元。入驻的企业产业带动1600户农户年均增收1.1万元,更为当地新增了137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饭碗”。
桥头镇大学生写生创作基地。石柱融媒供图
“从前我在外面务工,收入不稳定,又照顾不到家里。”村民向光胜回忆说,“自从村里搞起了瓦屋小镇,我也回到村里,在餐饮商会帮扶单位的指导下开起了烤鱼店,现在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我既能照顾娃儿,又能赚钱!”
如今,“人到桥头自然值”的标语被村民们自豪地打在了进入桥头场镇的路口。“农房”成“画坊”,“田园”变“乐园”,让沉寂的小镇成了游人如织的热门打卡地。当企业扎根乡土,当农民共享红利,一幅政企民共绘的振兴长卷正在武陵山深处徐徐铺展。(戴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