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次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后都很有收获,育儿焦虑缓解了不少,感觉自己在和孩子共同成长。”近日,在“发言人来了”重庆市江津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家长代表的这番话,生动验证了江津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成效。
平台助力家长迅速成长
近年来,为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更好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江津区教委借助“中教云智数字科技平台”“重庆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搭建“家校社共育数字化”平台,引进和制作了一批家庭教育数字课程资源,让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获取科学的育儿知识。
“以前和孩子交流,说教比较多,孩子也不愿意听。现在学了‘正向激励法’,孩子逐渐愿意和我沟通了。”滨江四牌坊小学家长的反馈,正是江津区以平台赋能家庭教育的最有力证明。
线下家长学校的全覆盖同样亮点纷呈。全区370所家长学校采用 “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模式:线下邀请专家、优秀家长通过讲座等形式分享教育知识、交流育儿经验;线上则通过班级群推送家庭教育讲座。
“我们每学期都会有‘亲子共读’‘家长论坛’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为家长答疑解惑,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题。”江津区四牌坊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立体式学习网络,让家长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家校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专业队伍为教育添动能
在江津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系中,专业队伍的建设推动了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为此,江津区教委重点组建了三支专业队伍——“家庭教育讲师团”“校园导师团”“校外爱心团”。
由21名专家、36名讲师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在育儿理念与方法指导、亲子关系调和、特殊问题干预等方面为家长提供解决方案。曾有一名厌学少年被“家庭教育讲师团”纳入九点半课堂重点关注对象,在讲师团专家的干预下,通过一对一辅导、建立自信心等措施,一学期后逐渐摆脱游戏束缚、重回课堂。
“校园导师团”则以全区 100 名德育标兵为骨干,面向家长组织开展活动,去年至今,已举办亲子运动会、知识竞赛、安全培训、家教培训等实践活动2000多场,家长参与率达95%以上。
而江津区教委联合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组建的“校外爱心团”,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公益性宣讲、帮扶指导。“我们经历得多,希望能帮年轻家长少走弯路。”一位“五老”成员的话语,道出了队伍建设的初心。
建立工作机制破解现实难题
不论是平台赋能还是专业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的工作机制都不可或缺。江津区教委与多部门联合发布《江津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动工作机制》《江津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工作中的职责,破解“学校单打独斗、家庭茫然无措、社会参与不足”的现实难题。
同时,“区——镇街——村社”三级指导中心(站、点)网络如同一张细密的育人网,将专业教育资源精准输送到每个角落。目前,江津区已挂牌成立1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301个指导站(点),形成覆盖全区的家庭教育服务矩阵。
从滨江四牌坊小学的家长论坛,到覆盖全区的协同育人网络,江津区通过机制建立、平台搭建、队伍赋能,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格局,让家长与孩子在教育路上携手同行,让家校社协同育人释放无限活力。(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