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圈”出重庆老人的幸福晚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乐龄> 要闻 > 正文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圈”出重庆老人的幸福晚年

来源:重庆日报2025-07-01 09:57

适老服务步行可达 精神需求点单可供 独居同享温暖照护……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圈”出重庆老人的幸福晚年

  从繁华商场里的“银发生活Mall”,到社区深处充满活力的“学乐园”,再到指尖轻点即可上门的专业照护——如今,便捷可及的高品质养老服务,为老年群体提供了温暖日常与尊严守护。

  今年,重庆市民政局将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印发《重庆市推动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实施方案》,绘就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方案聚焦实施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等“十大行动”,力求把养老服务深度融入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大场景中,温暖守护重庆人的幸福晚年。

  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这张精心编织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在悄然布局建设,改变着山城老人的生活图景。

  把养老搬进商场

  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银发消费新场景

  在南岸区东东摩商场的二楼,一个名为“常青魔方”的空间正悄然影响着附近老人的养老生活。这是重庆首个养老服务综合体,没有暮气沉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自在的活力氛围。

  6月初,陈女士偶然踏入“常青魔方”适老化产品体验馆,长久以来的心结豁然开朗。家中75岁的老父亲因为念旧,拒绝搬去子女的新家。“让爸爸住在老屋,总担心安全问题。”她说。

  “常青魔方”可提供卫生间防滑、卧室无障碍设计的贴心方案,还有智能监测设备、升降灶台和倾斜浴室镜等巧妙的适老化应用。在详细咨询了“一户一案”定制改造服务后,她果断预约了上门设计。

  “常青魔方”由深耕养老17年的重庆常青社凯尔老年公寓集团打造。记者发现,它更像一个专为老人设计的“一站式生活服务Mall”,将中医理疗养生、智慧家居改造、居家护理、老年大学等多元业态,整合到一个空间里,打造成让老人安心舒心的“银发消费新场景”。

  在明亮温馨的中医理疗区,78岁的钟阿姨正享受每月专业服务,她是这里的常客。一次,她被理疗区旁为老人拍摄写真的场景吸引,“一直想拍套像样的照片,但又怕麻烦、怕花钱。”当得知价格较为亲民,她毫不犹豫地预约了档期。镜头前,她焕发的神采是“获得感”最生动的注脚。

  企业负责人曾吉果说,2023到2029年将迎来银发族的退休高峰,他们的需求和消费观已大不同。难点在于“培育市场”——很多人不知道有专为老人设计的好产品好服务,子女也不知道能为父母做什么。

  “常青魔方”将培训、改造、理疗、护理等六大业态进行有机联结,形成服务老年人的闭环,通过空间的黏性,让老人来了、体验了、满意了,进而自然产生更多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出行可及、消费无碍”,这恰好和重庆市构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理念契合。

  精准满足精神需求

  用文艺点亮银发新生活

  笔尖在宣纸上流转,62岁的梁光凤凝神静气,一个饱满的“霞”字渐次成型。6月15日,在江津区珞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书画室里,墙上的《滕王阁序》墨香犹存,该镇书法家协会的老师正俯身指点。

  这温馨一幕,正是珞璜镇拓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内涵的生动注脚——从满足“一碗热饭”的胃,到充盈“老有所学”的心。

  “过去想学点啥,得往江津、巴南城里跑,甚至折腾到南坪,来回半天就没了。”家住碑亭社区的皮学昌老人感慨。

  今年3月,江津区老年大学珞璜分校落户镇中心这座千余平方米的“银发乐园”。爱好音乐的他,毫不犹豫加入了“珞璜好时光民乐队”,每周一次抱着电子琴,与十多位老伙伴欢乐合奏。

  课虽短,却点燃了皮学昌退休后沉寂的时光,“没课的日子,在家练琴都带劲,坐两站公交就能来,心里踏实得很!”他粗糙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笑容里满是充实。

  这座位于镇中心的“学乐园”,精准满足了全镇1.5万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舞蹈室内身姿舒展,书画室里墨韵飘香,电影放映厅光影流转……十多个功能空间,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方圆15分钟生活圈内的老人。

  记者了解到,分校常年开设舞蹈、形体、书法、绘画等七大类公益课程,不定期推出象棋、摄影、智能手机培训,每月超过400位老人在这里重拾学习的乐趣,还孵化出芳华旗袍队、珞城欢乐合唱团等19支老年文艺队伍。

  政府搭台,老人“唱戏”,广场休闲文化季、健康老人风采展等舞台,让积蓄半生的才情有了绽放之地。

  “老人盼的,就是我们该做的。”珞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廖静介绍,服务精准化的秘诀在于“问需于老”——每年初开展文化需求问卷调查,只要同一课程有30位以上老人报名,便立即协调师资开课。于是,艺培机构的专业老师来了,社区里的文艺爱好者站上了讲台。资源灵活整合,让课程库持续“生长”,真正惠及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这份家门口的“精神食粮”,与珞璜镇已夯实的“15分钟就餐圈”相映生辉。此前,该镇已在老年人口密集的珞璜、碑亭社区建成两家老年食堂,成功辐射周边六个(村)社区,不仅让老人吃上暖心饭,更以市场化运营实现盈利。

  从口腹之需到心灵滋养,“15分钟圈”的内涵正不断丰盈。在珞璜镇民政事务岗负责人吴静看来,养老服务正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迈出关键一步:“让老人走出家门就能找到乐趣、学到新知、交到朋友,精神富足了,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养老。”

  指尖点单、守护到家

  养老服务圈让独居老人同享温暖照护

  6月16日,在璧山区璧城街道杨柳坝社区香江嘉园小区,87岁的邓时荣老人坐在窗边,看着两名穿着整洁工装的服务人员熟练地拆卸空调滤网。

  厚厚的积灰被水流冲下,风扇叶片重新恢复光亮。女儿叶太琴通过手机预约的这次上门服务,不仅带来了彻底的居家清洁,同行的护士还为老人测量了血压,细致记录下老人的体检数据。

  “养老中心就在小区门口,手机上点一点,专业的护理人员就到家了,比喊自己儿女回来还快。”叶太琴感叹。

  在拥有2000多名老年人的杨柳坝社区,便捷可及的居家照护服务,正成为高龄、失能、患病老人安享晚年的坚实依靠。

  璧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就坐落在香江嘉园小区门口,精准的“选位”,确保辖区老人都能在15分钟内享受专业照护。

  中心已为200多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选择单次服务或购买定制服务包。对于经济困难的特困老人,街道提供兜底保障——每人每月可免费享受价值180元的“居家服务包”,涵盖基础生活照料与健康监测。

  璧城街道负责人介绍,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在于响应快、专业强、覆盖准。像邓时荣老人这样的需求,通过线上或电话点单后,中心会派遣由居家服务员与专业护士组成的小分队上门,解决子女因工作或距离无法随时照顾的痛点,让“独居不独助”成为现实。

  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点,杨柳坝社区还引入“重庆渝小护”智慧养老系统,为几十位失智或半失能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和防走失胸牌。一旦老人活动超出设定安全范围,系统将自动预警,通知家属和社区工作人员,极大降低了认知障碍老人走失的风险。

  从看得见的清洁除尘到看不见的电子守护,璧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编织的这张居家照护网,让“15分钟”不再是个时间概念,而是可感可及的安心、温暖和守护。

  数读>>>

  重庆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801万 占比达25.11%

  截至2024年末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 占全国人口的22%

  据测算

  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

  预计到2035年

  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从6%上升到9%

  数据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解读>>>

  养老服务综合体怎么建怎么享

  重庆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801万,占比达25.11%,其中65岁以下低龄老年人规模约210万,他们的财富储备相对充足、社会保障较好,消费意愿强烈,形成了新的“银发红利”。

  重庆市年内将建成的30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成为激活银发经济的关键节点。近日,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万利解读“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路径与破局之策。

  迭代升级——

  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再造消费场景

  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步行15分钟画一个圈——这就是重庆中心城区915个养老服务圈的基本单元。

  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同步推进的这场空间革命,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核心在于公共服务下沉: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学、助急等20余项基础服务将嵌入社区末梢,实现“兜底有保障、刚需有服务、普惠有供给、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格局。

  过去是把养老院搬到社区,现在要转向消费场景再造,养老服务综合体就是迭代升级的答案。

  守住底线——

  市场化运作、普惠性托底、专业化服务

  在周万利看来,年内将建成的30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承载着养老服务的范式转变。“传统站点解决刚需,而综合体要激发消费潜能。”

  传统的三级养老网络主要提供助餐、日间照料等基础服务;而养老服务综合体迭代升级:集成老年大学、医疗康复、适老化产品体验、智慧照护到家、金融商贸服务等场景,形成“一站式银发消费生态”。“从实物消费到服务消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这才是银发经济的本质。”她表示。

  养老服务综合体的建设路径同样也在创新,政府鼓励市场主体盘活闲置资产,改造验收后给予补贴,或对现有街镇养老中心升级改造。每个综合体必须守住底线,那就是市场化运作、普惠性托底、专业化服务。

  两大挑战——

  社会资本观望,专业人才短缺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周万利说:“社会资本在观望,专业人才仍短缺。”

  激活资本的关键在“可持续”。重庆已有探索:85%老年食堂实现盈亏平衡,80%以上社区站点实行公建民营。“养老综合体需要更专业的运营者。”她呼吁深耕养老领域的企业入场。

  人才缺口则直指结构性矛盾。“全市缺1.5万名专业人才,不仅是护工!”周万利列出一串养老新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养老顾问、心灵慰藉社工、智慧产品设计师……“重庆现有岗位只有护理员和助浴员,其他几乎是空白。”

  周万利表示,重庆已有破局之策,一方面是职教改革,试点中高职院校公费培养养老专业人才,对接市场化就业;另一方面是待遇提升,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探索入职补贴、岗位津贴、企业年金制度;再有就是社会认同,推动“养老服务师”职业评价,让年轻人看到养老的职业前景。

  (文/记者 张莎)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