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的山城春意盎然。走进重庆市渝中区的校园,智能设备与传统的教学用具和谐共生,数字化已悄然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一场教育数字化的新生态正在构建——从课堂到操场,从视力保护到体质监测,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破解教育难题、实现因材施教的新动能。
数据流动赋能课堂
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重庆市渝中区鼓励辖区各校因地制宜打造数字化教学场景,以创新驱动教育变革,以数字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4月25日上午,在重庆市巴蜀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轻点“授课助手”,海量“线上巴蜀”教学资源便跃然屏上。与此同时,在重庆酉阳花田乡中心小学,教师登录“线上巴蜀”,点击智慧黑板,教学精品资源就展现在学生眼前。相隔300多公里的两所学校,通过“线上巴蜀”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
作为渝中区数字化赋能教学的缩影,“线上巴蜀”集备课、教学、学习、评价、教研于一体,“导学微课”使课前预习更高效,“素养微课”实现教学重难点逐个击破,从校本资源中遴选出精品资源,与对口帮扶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辐射上千所学校。
数字化使优质资源跨越空间界限,也让“同上一堂优质课”成为现实。
数据驱动“护眼”防控
每学期至少两次的视力筛查,建立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对教室灯光、课桌椅等进行升级改造,保障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在近视防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作为重庆市科技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的重要落地单位,重庆市人民小学从数字化上下功夫,研发出“护眼卫兵”用眼健康保护系统,借助自主训练的AI模型,该系统可对学生做眼保健操的过程进行智能捕捉与全自动评价,同时通过搭配“坐姿提升小助手”,可实现对用眼健康的辅助智能化管理。
“护眼卫兵”的应用,不仅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监测模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更通过精准的AI识别技术,极大提升了监测准确率。数据显示,自数字化近视防控实施以来,学校整体近视率环比下降0.8%。
数据描绘成长轨迹
“AI运动太有意思了,屏幕上自动显示成绩,像玩游戏一样。”参赛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4月初,在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第124届“全”运会上,随着智慧大屏人脸识别成功,学生矫健的身姿被同步捕捉到屏幕上,跑步成绩也被实时记录。
在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类似的运动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作为重庆首批使用运动手环监测学生运动情况的学校,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搭建智慧大屏以及智慧体测吧、智慧运动站等,让学生可随时开展跳绳、跳远等体育比拼,并实时查阅自己的锻炼次数、成绩等个性化运动数据。这些运动数据经系统收集分析后,自动生成学生专属体质档案,教师据此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重庆市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智能化场景同样亮眼。在每天的户外活动时段,佩戴运动手环的幼儿依次进入“挑战不可能”主题运动项目活动场地,尝试挑战“极速风火轮”“攀爬勇士”等运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运动轨迹、运动步数、心率等数据被自动上传到依托学前教育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建立的运动评估模型后台。这些动态数据不仅是检验运动项目科学性的重要依据,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精准参考。
通过无感数据采集、深度后台分析及定制报告等多维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成长评估依据,这一数字化实践不仅实现了对孩子成长轨迹的科学化记录,更为“以体育人”理念在重庆市渝中区的落地提供了优秀范本。
数据搭建“教育实景图”
“当前,渝中教育正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数字重庆建设大局。”重庆市渝中区科技教仪中心主任陈翔表示,渝中教育通过智慧环境建设、数字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赋能、资源供给创新和教育治理优化“五大行动”,探索出数字赋能教育的渝中路径。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渝中区正锚定新目标,实施“渝中区教育大数据中心”“渝中教育智慧大脑”“渝中教育实景图”建设,并将“渝中教育调度指挥中心”融入数字重庆三级治理体系,在校点布局、招生规划、校园安全等领域迭代教育数字化场景,为超大城市教育治理提供渝中成果,贡献渝中经验。(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