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9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荔枝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汪伟说,本次调查历时数年,覆盖川陕渝三地,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49处,其中新发现212处,登录古树名木70棵。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荔枝道研究的空白,更以实物证据串联起一条跨越千年的文化动脉,再现了古代政治、军事、商贸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图景。
数千年间荔枝道从自然选择到国家动脉
道路形成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轨迹往往从自然选择到主动规划。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古人对龙溪河流域的探索形成了雷家湾遗址、峡马寨遗址。这些遗址不仅揭示了早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互动的关系,通过文化遗存与聚落分布研究,也许可以探索荔枝道早期起源的自然基础、社会需求与技术条件。
西魏、北周至唐代初期,中央政权为加强对秦巴山区的管控,在川东平行岭谷设置郡县,荔枝道的政治功能逐渐凸显。这条古道不仅成为荔枝贡奉的通道,更承载了盐课上缴的转运任务,为唐宋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数座唐宋城址在考古调查中浮出水面
唐宋时期是荔枝道发展的黄金阶段。本次调查中,重庆垫江桂溪县城遗址和开州清水县城遗址的发现尤为瞩目。桂溪县城遗址勘探发现了唐代窑址作坊区、建筑基址区,出土了模印“咸通三年(862年)吴万安记”的板瓦,印证了文献中唐代桂溪县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遗址在唐代后期可能因水患向北部高地迁移,宋代大型院落式建筑基址的发现,揭示了古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类似现象在云阳明月坝遗址也有体现。
考古人员推测,龙溪河流域的温山等县的政区变迁,既与荔枝道地位变迁有关,更是对水患的长期响应。
汪伟说,这些城址与历史地理学者推测的地望高度吻合,为复原古道网络提供了关键坐标。
军事与商贸成为荔枝道的双重使命
荔枝道不仅是政治动脉,更是军事要冲与商贸走廊。宋元时期的山城遗址,如梁平赤牛城、涪陵龟陵城,展现了古道的战略价值。其中赤牛城遗址依山而建,防御工事密布,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此类山城多用于抵御北方骑兵南下,是南宋“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伟说,明清时期,荔枝道的商贸功能逐渐超越军事价值。大巴山南北的盐、茶、桐油、夏布等商品贸易催生了“腰店”(四川称“幺店子”)这类微型驿站。重庆梁平马道子遗址的勘探显示,这些驿站布局紧凑,兼具住宿、仓储功能。《东乡县志》记载,嘉庆年间“尚止腰店数间,不能成场集”,但留存至今的“店子”地名,仍是区域商贸史的活化石。
明清时期商帮的活跃也为古道注入活力。宣汉县丁木沟修路碑记载了商人集资修路的史实,形成“以商养路”模式。这种民间力量与官方治理的结合,使得荔枝道在明清时期仍保持畅通,成为区域经济交往的重要载体。
(文/记者 李晟)